孟均(左一)在工作中 ■企业/供图
他任职10余载,一直致力于道路养护信息技术研究与应用,先后主持、参与科研项目20余项,获得知识产权50余项、科学技术奖10余项,出版专著3本,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他就是2023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北京市政路桥管理养护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养护集团”)科技检测处经理孟均。今年,孟均又荣获首都市民学习之星称号。
探索道路信息采集新路径
2013年,养护集团成立科技研发中心,孟均作为研发中心带头人,以“道路多维平台建设”为发展方向,自行研制道路移动式3D智能数据采集车。研发中心初建,资源匮乏,人员配备不齐,项目条件不成熟,孟均轻装上阵,亲力亲为,曾无数次拆了又改,改了再装,一次次上路测试、反复校验,带着大家熬过无数个不眠之夜。
2014年,他突破了数十项技术难关,攻克了系统定位定姿技术、集成技术、传感器控制技术等,研制出了第一辆道路移动式3D智能数据采集车,并总结形成了采集车作业工法。该采集车速度快、精度高、成本低,相对误差可控制在20厘米以内,较行业传统的采集方式,效率提高数十倍,生产成本降低约70%,成为道路养护行业所用基础数据的来源。
2015年,孟均通过采集车成功采集了8000多公里道桥数据,利用这些数据,构建了“道路多维平台”。然而,有了平台和数据,共享应用又成了难题。当时,国内三维数据还没有开放共享的先例,孟均决心要补上这个缺口。由于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孟均牵头成立专职小组,查资料、搞咨询、探路径,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年他成功拿到了国内第一个道路三维数据审图号,建立了道路多维数据共享平台,为多个委办局提供了数据支撑。
开创检查井治理新模式
2015年底,养护集团承担了北京市管城市道路井盖调查试点工作。这又是一个没有经验可借鉴的开创性任务。孟均第一时间组建专项小组,制定城市道路检查井项目实施方案。安排现场调查、组织需求分析、系统开发、实地试采集,孟均和团队反复沟通、核实、修改、完善,高标准地满足了业主对软件的要求。接下来便是紧锣密鼓的检查井数据调查工作,经过近4个月的紧张调查,孟均和团队圆满完成了338条城市道路检查井调查任务,共采集检查井数量23万个,为每个井盖建了电子身份证,形成了检查井数据库,并选出近3万个病害检查井。该项工作为城市道路检查井专项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抓手,实现了检查井从发现病害到修复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开创了以信息化技术为基础的检查井治理新模式。
打造道路智慧养护新范本
孟均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他将科研创新融入工作实践,推行“信息化+养护”,借助信息化技术规范业务流程,提升养护工作效率,实现降本增效;他大力推进AI设备研发,在行车过程中自动识别病害;他将PDCA全流程循环管理理念植入信息化系统中,对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系进行重塑和再造,总结出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多元化巡查为抓手、标准化作业为主体、专业化服务为延伸的“智慧管家”服务模式,对每个作业事件进行标准化考核,从过去的粗放式管理迈向科学化、精细化、智慧化管理。
为将首都“智慧管家”技术及管理经验输出到其他城市,孟均先后在广州、深圳、成都、赤峰、通辽等10余个城市进行推广,促进技术应用落地,签署合同总额超过20亿元。孟均将养护集团“精细养护、无痕服务”的理念和夜间养护作业经验全面引入赤峰,通过完善标准规范、细化作业流程、强化考核机制等举措,形成具有示范作用的“赤峰模式”,实现了紧急类病害24小时修复,让市民切身感受到“首善标准”服务,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评价。借助赤峰项目经验及技术革新,“智慧管家”模式更高效、更智慧,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科技养护的知名度。
多年来,孟均凭借潜心的学习和钻研的劲头,成为了一位名副其实的道路科技养护达人。作为新一代首都养路人,孟均表示,会继续以科学化管理模式和科技创新行动,为城市可持续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