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春光在工作中                                                        ■企业供图

        作为一名建筑行业的研究型人才,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级结构健康监测工作室主任、工程智能技术研究所所长兰春光对自己的学习始终有着极高的要求。

        多年来,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基金项目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和EI论文30余篇;获得国家专利20项。同时,他作为负责人完成结构健康监测项目百余项。这些数字背后,是对他为首都建设科技事业作出贡献的肯定。

        多年来,兰春光耕耘在结构健康监测领域。他带领团队组建结构健康监测工作室,在预应力施工和运维智能化、施工安全专项监测平台研发、大跨钢结构全寿命监测技术以及索网结构全寿命监测技术等多个领域实现了独立技术突破,并将其推广应用至国家会议中心二期、国家科技传播中心、北京大兴机场航站楼、南航机库等40余项结构监测项目。

        在他和团队的努力下,工作室3年时间完成科技创新成果10余项,实现产值3000余万元,成为北京市级职工创新工作室。

        考虑到科技成果的转化需要专业的人员来推进,兰春光在结构健康监测工作室的基础上,成立了工程智能技术研究所。他将扩大规模发展和生产管理制度化落实到产业发展中,全力推进高铁领域、航站楼领域和核安全壳领域监测技术的改进,形成了技术优势,开拓了市场,实现了工程智能技术研究所的平稳起步。其研发课题“智能钢绞线性能优化监测系统及核安全壳适应性研究与应用”经专家鉴定达国际领先水平;自主开发的核安全壳健康监测平台助力世界最大安全壳结构性能实验平台“玄武”圆满完成全部试验任务,为核安全壳结构全寿命周期提供可靠的智能建造和智慧运维方案。

        兰春光深知,作为一家研究单位的负责人,不仅要完成生产经营任务,也要充分发挥自身工程经验,将工程理念和观点与校园理论知识相结合,培养更多的行业人才,实现行业的有序推进和人才的高质量发展。基于此,兰春光先后成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浙江大学、兰州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的校外导师,先后指导硕士生10余名、博士生3名。高校的从教生涯使他更加努力地学习。工作之余,他挤出大量时间阅读专业书籍,不断给自己充电,努力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与此同时,兰春光还活跃在行业诸多专业协会的技术研发前沿。作为中国核工业勘察设计协会委员,他完成了核安全壳智能化系统的研发;作为中国建筑协会工程咨询与诊断分会理事,他完成了施工安全专项监测系统的建立和推广;作为中国文保协会文物建筑保护专委会委员,他研发了甘肃省级古建白塔山古建群监测系统;作为中标协建筑物鉴定与加固专业委员会委员,他提出了基于智能钢绞线预应力智能加固技术并进行了相关实验研究和推广应用;作为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分会钢结构智能建造专家委员会委员,他完成了钢结构提升、滑移、卸载等重点专项工程施工监测和评估方法工作。这些工作为推动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和融合发挥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