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旭在工作中                                                         ■企业/供图

        2014年以来,她长期扎根有色金属特种新材料研发工作一线,主持及参与项目30余项,攻克了多项“卡脖子”技术,多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开发了多种具有独创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及新技术,实现进口替代或填补国内空白,为保障国家重点工程型号的顺利实施作出了贡献。她就是北京有色金属与稀土应用研究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有色所”)总工程师柳旭。

         扎根一线    攻克多项“卡脖子”技术

        2014年,柳旭作为一名新人,针对高可靠靶材用5N的高纯金制备瓶颈问题,不惧困难,在经历了上百次摸索和试验后,突破了高纯金制备的关键技术,满足了21种杂质不超标的五个九纯度的高纯金原材料需求。以该项技术为基础,该项目于2018年申请了市国资创新团队项目支持,持续开展半导体用高可靠金基合金靶材研制。通过不断的尝试和分析,柳旭成功解决了传统金基合金薄膜存在的“聚球”问题,保证了国家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形成批量订货,每年增加销售收入200万元。2019年,针对空间电源用极薄银带的需求,柳旭作为牵头人员组织成立专项攻关小组,从原料的选用、加工、工艺制定等方面,不断优化调整,历经两年成功制备出符合抗拉强度、延伸率要求且厚度在20微米的极薄纯银箔材,助力国家重点项目的急需。2020年至今,她持续创新再出发,针对国产化应用急需,带领团队从设备调研、工艺制定到反复推演论证,解决了厚度12.5微米,宽度50毫米以下贵金属键合材料尺寸的精准控制问题,再次突破了精密材料的厚度极限和宽度极限,摆脱了国外技术封锁,为关键器件的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创新引领    实现科技成果应用转化

        在微电子封装领域,为了摸清出现有产品与国外的差距,柳旭带领总工程师办公室技术人员与微组装专班技能人员一步一个脚印,仔细研究金基脆性材料制备过程中成分、组织、成形、表面、环境、性能之间的关联关系,扎实做好试样制备、中试生产中的每个细节。团队人员在微组装专班成立两年内相继突破了金基脆性材料小试、中试和工程化放大技术,并于2020年年底建成了微电子封装材料专线,首批高精密国产化微组装材料在十万级的洁净厂房中下线,经国内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其主要性能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顺利通过了用户的工程应用验证,实现了关键材料和关键元器件的国产化,并推广应用于大规模集成电路、5G通讯、新能源等领域,推动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不断进步。

        在电真空领域,针对国外技术保密的高性能低成本系列真空焊接材料的空白,她带领团队与用户形成创新联合体,自主开发了“成分设计及优化-水平连铸-精密成形”新型低银焊料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技术,实现高性能低成本系列真空焊接材料的批量化生产,建成了示范生产线,近3年累计在125万支真空管上得到应用,产值1.2亿元,每年为有色所降本增效500多万元,为东电西输、数字经济智能电网、绿电供应等国家电网工程的顺利开展作出贡献。

         厚积薄发    斩获多项科技创新荣誉

        多年来,柳旭带领团队坚持不懈地创新,取得多项成果并得到行业领域的广泛认可。2022年有色所研究中心获得北京市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柳旭团队获得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2项;获得一轻控股公司科技发明奖2项,科技成果转化奖3项;获得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技术标准优秀奖1项。2022年,团队研发的2项产品被市发改委认定为北京市第十六批新技术新产品。

        此外,柳旭2020年作为优秀科技人才入选北京市科协青年托举人才;2021年被评为北京市科协创新争先积极分子;2022年被评为“身边楷模 一轻榜样”先进个人及一轻控股公司优秀科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