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北京电缆运维人员正在电缆隧道内巡检 ■记者 史波涛/摄
8月11日下午两点,国网北京电缆公司北区运维一班班长李佩哲打开了位于闹市口电力隧道的出入口。井盖刚打开,一股热气夹带着潮湿、霉味直冲出来,随着隧道通风设备的运转,井口的气味变淡了很多。一位同志在井口监护,李佩哲和同事杨光则戴好头灯,将气体检测仪别在口袋上,从井口攀爬下去。
李佩哲已经在电缆行业工作了5年时间。他熟练地从狭小入口进入电缆隧道,开始按照日常运维的步骤进行例行的巡检。复兴门附近的这一处电力隧道,是北京市核心区内一条重要的电缆隧道,有北京核心区“生命线”之称。“主要进行测温、测负荷、测接地电流等四项检测任务,还有线缆支架、隧道本体的隐患排查。”李佩哲边走边介绍。
随着城市核心区架空线入地工作的推进,更多的输电线路从“架空”改为“入地”运行。目前,三环路以内高压输电线路都采用“入地”方式。高温天气下,北京电力电缆的运维人员每天都要对地下的电缆隧道进行常规的巡检,确保线路运行正常。
下午两点半,李佩哲边走边测温,从井口垂直的铁梯子爬下,沿着幽深的隧道向前走。隧道宽大约2米、高也就2米多一点,左右两侧是架设电缆的银色角铁架子,上面码放着不同电压等级的电缆,两侧架子中间的空间只够一人通过,借着头顶的照明灯,可以看到隧道向远方延伸。“下井一次,一般得在隧道里头待两三个小时,一天五六个小时待在地下也都是常事。”李佩哲介绍说,巡检人员进入隧道后,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对高压电缆线路在带电状态下开展红外测温、接地电流检测和负荷检测等工作。
“我们班组负责整个二环路以内地下电缆隧道的运检工作,每天都会制定巡检计划,大概从哪个站到哪个站,然后分段实施,在例行的巡检周期内,150多公里的线路要巡检一遍。同时还有隧道上方对应的井盖、风亭、终端等设备,以及隧道上方附近是否有建筑工地,是否对隧道有影响等。”李佩哲说。
有一段地下隧道因为紧挨着热力管道,地下隧道里的温度很高,最高可达40℃。刚刚不到二十分钟,李佩哲和杨光脸上的汗水沿着脸颊滴落下来,工作服贴在后背完全湿透了。
两三公里后,完成预定的巡检目标后,李佩哲和杨光联系监护在井口的同事,将井盖开启,陆续攀爬上去。从地下到地面,如同从炎热的户外走进空调房,忽然间觉得原本吹在脸上发热的风都透着丝丝凉爽。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