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建设三公司青岛蓝谷海科广场项目近日荣获中国质量协会“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荣誉。青岛蓝谷海科广场作为青岛引进的重点建设项目,是青岛市即墨区汇聚人才住宅、商务办公、星级酒店、学术交流服务设施于一身的第一个EPC总承包工程,该项目总建筑面积26.3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成为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的地标性建筑之一。

        “青岛蓝谷海科广场作为探索EPC项目的管理模式、布局设计与施工的先锋项目,项目部自开工伊始就高定位、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推动项目建设,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目前该项目正在全力加紧建设中。”蓝谷海科广场项目经理刘贵军介绍道。

        青岛蓝谷海科广场项目住宅区全部采用钢管束结构体系,是青岛市房屋建筑工程领域内第一个产业化装配式新型住宅结构体系项目,也是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工程。

        钢管束结构体系是装配式施工的一种崭新工艺,相比传统施工,该工艺以构件预制化生产、装配式施工为生产方式。“如何确保新工艺安全、高效应用是项目建设的重点难点。项目团队会同专家反复研讨,设计了详细的钢管束生产施工工艺,最终确定了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案,为后期施工打下坚实基础。”项目总工程师韦洪刚说。

        一项新技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困难。由于工程住宅区地下部分的竖向钢管束构件外侧每边有17.5厘米的外包混凝土,如果采用传统对拉螺栓支模方式,需要在钢管束上开孔对拉,这将影响钢管束构件的强度进而影响整体施工质量。

        据韦洪刚介绍,为解决这个难题,项目团队不等不靠,主动出击,创新一种外包混凝土单侧支模技术,实现在不贯穿钢结构的同时达到加固效果。该技术一举荣获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2020年度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小组活动特等奖,并被评为“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

        据了解,诸如此类创新还有很多,项目团队总结的多项课题在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北京质量协会组织的各项评比中获QC大奖,以及首届“建安杯”全国工程质量安全短视频大赛优秀奖。两项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两项工法通过北京市级工法评审。通过一系列创新实践,工程总计节约成本约300余万元,节约工期87天,得到了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的高度评价,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此外,为有效避免事故发生,项目部坚持安全管理分级管控,根据“两个体系”建设要求,将危险源分为四级风险点,并确定了公司、项目部、班组、作业人员四级隐患排查主体和周期。项目部严格落实安全管理“十化”方针,积极组织三级教育培训,严格规范各项操作规程。加强对重点风险隐患和风险源的排查识别与监督防控,确保整体安全可控。

        同时,项目部积极发挥科技力量助力安全管理。走进工地,映入眼帘的是实名制人脸识别通道,穿过通道,有具有VR设备的安全教育体验区,有清晰明了的样板展示区,有码放整齐的钢管束构件,有高耸的塔吊将整块的钢构件吊装入位……

        在场坪布置,安全体验区、样板展示区策划布置中,项目团队通过BIM建模,更加合理规划施工现场。对新工艺、施工节点难点建模并制作模拟动画及平立剖多维展示,并通过二维码系统,参施人员使用手机“扫一扫”便可清晰了解施工流程和质量标准,大大提高了质量安全管理水平。

        “我们还进行碰撞检测,检测出碰撞点,及时在图纸及模型中改正,有效避免了施工过程中出现返工或者质量安全等问题。采用无线传输技术,将塔吊盲区的视频传送到塔吊驾驶室显示屏,实现司机的视觉无死角操控,同时与项目部监控系统连接,确保安全且可追溯。该工程被评为山东省安全文明示范工地,通过山东省绿色施工科技示范工程中期验收。”韦洪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