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兰自2009年硕士毕业后,一直投身于电动汽车充电技术领域。工作的15年间,她将守护充电用户安全和提升用户充电体验当作使命,始终坚持技术与方法创新,为我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刘秀兰主要从事电动汽车充电、检测及储能领域的技术创新工作,获授权专利97项,其中包括国际发明专利1项,中国发明专利42项;编制标准8项,包含国家标准4项,行业标准2项;还发表论文17篇,其中三大检索论文8篇,发表专著2部;获得省部级、行业级以上科技奖励11项,有3项成果经权威组织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获得“全国青年岗位能手”荣誉称号。

  勇担使命 破解行业难题

  首创电动汽车安全兼容的充电方法并形成国家标准,有力解决了电动汽车充不上电的难题。2015年,充电设施新国标刚发布时,大量电动汽车充不上电成为全行业的痛点。为确保用户充电体验,刘秀兰勇担使命,带领团队从零做起,完成了当时全北京共计8848台充电桩现场测试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基于现场检测全量数据构建标准测试源模型,形成充电设备兼容性检测方法,填补了国内空白。

  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充电起火事故偶有发生。刘秀兰以守护用户生命安全为己任,开展大量充电桩过流实验和故障分析工作,最终提出充电桩主动混合脉冲诊断防护法,有效避免了异常大电流充电造成的车辆充电起火事故。

  针对充电设施运维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刘秀兰和团队将目标瞄准了“智能运维”,提出了充电设备健康状态评价方法,以代替传统的全量巡检式运维模式,实现了充电设施远程化、精准化运维。在刘秀兰及其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他们提出的电动汽车与充电设备安全、兼容的充电方法形成了4项国家标准,有力支撑了我国充电设备的建设及安全运行,成果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应用,我国车桩充电匹配率从不足40%提高至98%以上。开发的充电设施检测运维管理平台覆盖全国27个省市、8.1万台充电设备,运维成本降低了20%。创新成果经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组织鉴定,实现了充电设备和动力电池安全可靠充电技术的创新,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精益求精 不断挑战“不可能”

  研制4代电动汽车充电设备综合检测装置并出口海外,经济及社会效益显著。作为科技创新的实践者,刘秀兰秉承工匠精神,不断挑战“不可能”。在研发完成国内首台充电桩现场智能检测仪之后,刘秀兰带领研发团队乘胜追击,不断挖掘现有装备的性能短板,以精益求精的态度有效攻克了智能化测试、一体化测试、高效化测试等技术难题。设计低温漂、抗干扰采样结构,测量精度达到0.02%,与国内外同类产品相比,处于领先水平;设计不同信号时钟共源同步测试电路,通过自适应调整采样缓冲区大小,实现不同类型通信、电气信号的同步采集;提出测试装置模块化、重载端子直插式连接设计方案,实现了充电检测无须接线,大幅提高了充电测试的安全性。

  刘秀兰带领团队先后开发4代充电设备综合检测装置,通过一代代产品迭代优化,实现充电设备检测装置从“国内零突破”到“中国制造走向国际”。该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全国的车、桩制造企业、充电设备运营商及检测机构,指导充电设备的生产、设计及产品定型,并出口至美国、德国、新加坡、印度、泰国等国家,进入特斯拉、AMTEK等国际知名企业的全球采购网络。

  持续突破 做科技创新的践行者

  随着我国建成全球最大规模充电网络,传统的人工检测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规模化的充电桩质量检测需求。刘秀兰带领团队与时俱进,勇攀行业高峰,探索充电桩检测新模式。

  作为技术攻关团队骨干和电动汽车充电技术专家,刘秀兰一方面指导团队学习工业自动化、人工智能等技术,充分认识问题的难点和本质;另一方面从检测方法高效化、检测样品全覆盖以及检测流程智能化三个方面精心策划并实施技术方案,用机器、算法代替人力,实现充电桩批量化、智能化测试,日检测量达30台,检测功率达到900千瓦,效率较传统方式提升了90倍以上,支撑了北京市大规模的充电设施建设工作。同时,成果得到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高度认可,获得2023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展最高大奖——特别嘉许金奖,有力推动了“中国创造”引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