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日前,“考古北京(2023)——北京市最新考古研究成果发布会”举办。北京市积极围绕“一轴一城、两园三带、一区一中心”重点任务,在新宫、琉璃河、金中都、北京长城、故宫、“样式雷”家族墓地等大遗址考古方面开展了系列考古工作,在考古成果出版及多学科综合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其中,琉璃河遗址人骨DNA研究成果首次公布。
发布会上的研究成果表明,新宫遗址主体年代相当于夏商时期,除了以双环壕、古河道、墓地为核心的聚落外,还发现有晚商、西周时期的墓葬、灰坑,战国秦汉时期的墓葬、灰沟,辽金、明清时期的道路等遗迹。该遗址发现的晚商、西周文化为厘清学界论证的围坊三期、张家园上层文化及燕文化在北京地区的存续与发展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来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宁超研究员分享了他关于琉璃河墓葬出土人骨DNA分析的研究成果,通过高分辨率古DNA亲缘关系鉴定技术,重建了琉璃河遗址出土人骨的家族树,与考古学证据深度融合,为理解西周燕国古代人群的埋葬方式、婚配策略以及潜在的社会组织结构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发布成果中,由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编著、科学出版社2023年出版发行的《金中都(2019~2020)城墙遗址考古发掘报告》解读了金中都考古成果,此次考古发掘的马面遗迹是金中都考古的首次发现。此外,整体来看,金中都城是以北宋东京城为蓝本,在辽南京的基础上向东、西、南三面扩展而成的一座都城,大致呈外城、皇城和宫城相套的模式,以大安殿为核心,形成一条南北贯通的中轴线,两侧建筑对称分布,这是北京作为都城最早的一条中轴线。金中都城正处于从封闭式里坊向开放式街巷过渡的重要阶段,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长城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和文化标识。北京市市域内的长城始建于北齐,大规模修建于明代,从东到西横跨平谷、密云、怀柔、延庆、昌平、门头沟六个区,全长520.77公里。
由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编著、科学出版社2023年出版的《北京长城考古(一)》收录了2018年-2022年期间北京市考古研究院为配合长城保护修缮工程而实施的长城考古工作成果,通过研究,首先明确了长城建筑规制等基础信息,为全面、系统、科学地制定长城保护方案提供了基础材料和理论支撑。其次,深入发掘、丰富了长城文化内涵,再现了边疆社会的历史场景,弥补了文献记载的缺失。
“样式雷”是对清代皇家建筑总设计师雷氏家族的尊称。圆明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皇陵等在内的很多皇家建筑都是由样式雷家族设计的。其中的很多建筑现今都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留下的建筑图纸(地盘样、立面图、平面图、内验装修图等)、烫样(建筑模型)等也于2007年被列为世界记忆遗产项目。本次考古发现是研究清代雷氏家族墓地地望、布局及历史的实证,为后续的保护规划和展示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清宫造办处是清代紫禁城内制造皇家御用器物的专门机构。造办处为宫中专司内廷交办承造各种器皿之处,下设馆、处、作、厂等诸多作坊,被称为“百工坊”。在对其考古发掘和研究中,最重要的成果是确认造办处旧址为故宫内又一处元、明、清三代宫殿建筑层层叠压打破的“三叠层”遗迹。发掘清理出了元、明、清各时期性质规模、工艺技术不同的建筑基址以及院落墙基、地面道路、排水系统、灶、灰坑等丰富遗迹现象,出土了元、明、清不同时期砖、瓦、石建筑构件,以及陶、瓷、玉、铜、铁、玻璃、骨等质地丰富的各类遗物。其考古发掘成果对认识元大内、明代紫禁城的营建改造以及清宫造办处的历史兴衰和生产生活提供了重要线索和科学依据。
“考古北京”是在北京市文物局指导下,北京市考古研究院打造的阐释北京考古成果,讲好北京考古故事的平台。今年是首次开展发布活动,同时也是“北京公众考古季”的收官之作。未来,这个平台将发挥北京市重要考古成果发布的功能,成为公众认识和理解“北京考古”的重要窗口之一。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