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北京市采取了一系列应急交易保供措施,有效保障了首都食品供应。如何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兼顾日常与应急情况,满足首都重要会议、重大活动供应保障及首都各类人群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首农食品集团用实际行动贡献了一份解决方案。

        一、构建新型首都食品供应链重要且紧迫

        1. 建设现代供应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早在2014年1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就提出全球价值链、供应链领域合作倡议。2017年8月16日商务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供应链体系建设工作的通知》;2017年10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为现代供应链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九大第一次把“现代供应链”写进报告,将现代供应链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冠以“现代”为供应链创新与实践赋予了划时代特征。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明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时,明确提出要“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这是以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不常见的,凸显了这项重点任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梳理全球食品供应链的转移情况,可以发现,近年来全球食品产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过去很多食品品牌都在欧美,后来供应链慢慢转向以日本、韩国等国家为代表的亚洲地区,现在品牌和供应链更多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究其原因,第一个阶段是由资本拉动;第二个阶段由技术带动;第三个阶段则是由人口红利推动形成。我们还可以发现,面对食品进出口的时候,中央政府给了食品供应链非常大的政策支持。原来建立了59个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2020年又新增了46个,现在总共有105个。可以说,构建新型首都食品供应链恰逢其时。

        2. 加强食品供应链建设是服务首都功能的迫切要求。经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北京定位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明确提出,要走在全国前列,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建设好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北京市商务局领导在出席2020年度(第十四届)北京商业高峰论坛时表示,要加快推动北京新消费提档升级,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从首都功能定位及未来发展看,建设多渠道、多层次食品供应链体系,满足首都各层次人群美好生活需求势在必行。从消费趋势看,首都市场已经逐渐成长为生鲜食品消费为主体,也迫切需要建设新型食品供应链,有效解决生鲜食品自身特性带来的一系列供应问题。

        3. 构建新型食品供应链也是首农食品集团发展的内在要求。从达睿供应链管理咨询公司调查表明,虽然经历连续五年下降,但2018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仍达到14.8%,远高于欧美国家的7%-8%及日本的5%-6%。中国企业在供应链管理水平方面尚处于初级阶段。数据表明,77%的销售额大于100亿元的企业将供应链定位成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构建新型供应链体系,有效降低成本、提升服务效率是首农食品集团实现“十四五”末跻身世界五百强奋斗目标的必由之路。

        构建新型食品供应链体系有利于集团对原有产销体系进行创新赋能,完成资源整合调配,降本增效;有利于协助政府构建北京食品供应流通体系,为市民提供丰富多样的新鲜、安全、营养、健康食品,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中央和北京市在京举办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食品供应服务保障任务;有利于积极寻找新型供应链体系各环节所需关键合作伙伴,梳理提炼运营模式,逐步在京津冀区域,甚至在全国范围复制推广,输出管理标准、供应链系统性能力与高科技系统解决方案,实现轻资产扩张。

        二、首农食品集团构建首都新型食品供应链的主要做法

        2017年底重组以来,集团在发展战略中明确提出构建以“控两端、带一链、三共享”为核心的新型供应链体系,全面提升北京市食品供应能力和供应效率。“控两端”,即监控生产端和消费端信息,围绕供应链管理运营,建立代表安全、品质、健康的“首农食品”标准体系和认证机制,建设天网信息平台,整合与分析生产端和消费端信息,对商流、货流、客流以及对应的物流和仓储资源进行全面通盘规划;“带一链”,即通过对生产端和消费端信息控制带动对两端的高效链接,利用交易市场、区域配送中心、社区毛细零售、大客户等关键资产和核心物流资源打造资产地网与终端体系,形成开放的供应链服务生态圈;“三共享”,即共享客户资源、渠道资源和物流资源,通过共享提升效率、提高服务水平、发挥协同效应。

        在实践中,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 建立“首农标准”,健全追溯准入机制。标准化程度较低是制约食品供应链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之一。集团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中的关键标准化要素,构建覆盖农产品种植养殖户、食品生产制造商、供应商、经销商等供应链各环节主体的“首农标准”,形成供应链全方位的标准评价体系。

        集团从农产品种植养殖源头环节标准入手,建立可扫描追溯查阅的电子档案和二维码,形成从生产管理、采购管理、商品管理,到仓储管理、配送管理全过程、全时段、可追溯的食品安全管控体系。

        集团以品控和价格联动体系为抓手,监控采买端和需求端的商品信息。在采买端,对于农业生产环节,为各品类产品设计分级方法,明确分级认证,采用“过程管控+结果管控”,实施差别化标准管控;对于批发贸易环节,以批发市场为关键节点,实施分级包装运输,打通商流与信息流,完成产品认证工作。在需求端,重点针对团餐、商超、食堂、连锁超市等B端客户,推行产品实名制和分级产品贴标,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对“首农标准”的认同。

        2. 积极开展订单农业、全球采购,加强采购端管理。集团所属京粮贸易子集团、首农东方供应链公司、京粮储备子集团等企业通过订单农业、股权投资等多种方式,整合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资源,已建设遍布东北、华北、华中等粮食核心主产区的粮源基地200多个,年收购“一手粮源”近千万吨,初步建立集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服务等于一体的农业供应链体系。

        针对高需求、高品质、高效益的进口农产品、海产品、加工食品,集团不断加强与国内国外上游生产基地、大型农产品生产商、供应商、物流商的长期稳定合作关系,优化产地、全国乃至全球供应链布局。集团所属二商肉食、京粮控股、三元食品、水产子集团等20余家企业在上海、天津、大连、盘锦、曹妃甸、黄骅、兰州等海空港进行全球采购布局,采取现货和期货、线上和线下相结合方式,与全球50余个国家和地区客户开展业务往来,形成全球优质特色农产品有效聚集的新格局。2020年,集团整体全球采购量187.9万吨,贸易金额204.4亿元。

        3. 加快全产业链布局,提高自主供应能力和供给质量。集团聚焦优化主业,不断提高加工能力。经过一系列的企业重构、资源整合,集团食品供应产业链实力大幅提升。在种业环节,拥有一批全国领先的奶牛、种猪、蛋鸡、种鸭良种基地,鸭种、蛋种鸡规模居世界第一,种牛规模居全国第一。在种植环节,在黑龙江双河农场种植40万亩水稻、玉米、大豆。在养殖环节,集团采取“自育自繁自养”“自建示范性养殖场”“公司+农户”等多种模式发展畜禽养殖业,在确保畜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同时,快速形成全国范围的规模化生产。目前,在全国建设肉牛、奶牛、生猪、肉鸡、蛋鸡、樱桃谷鸭等养殖基地127个。其中,奶牛存栏8.8万头,年产优质生鲜乳近49万吨;肉鸡、蛋鸡、北京鸭等祖代和父母代存栏400多万套;黑龙江10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已经投入运营,保障北京畜禽产品稳定供给。在加工环节,集团着力发展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核心的都市食品产业,打造了古船、大红门、月盛斋、金星鸭业、华都食品、王致和、白玉豆腐等一批首都粮油食品加工基地。同时,加大海外并购力度,成功收购加拿大百年高端有机奶生产企业克劳利公司、法国健康食品品牌企业圣休伯特,在新西兰建设艾莱发喜公司第一家海外工厂。目前,集团粮油加工产能达到800万吨,生猪屠宰能力位居全国第二,玉米深加工能力位居全国前三,乳业、调味品、休闲食品等产业加工能力均位居全国前列,形成较为完备的食品加工体系。

        集团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优化产品结构。一是满足消费者对营养、健康产品的需求。三元食品研发A2β系列产品、有机牛奶系列产品、爱力优婴幼儿配方奶粉系列产品等;裕农公司大力研发鲜切蔬菜、即食沙拉等轻食产品等。二是满足消费者对方便、快捷产品的需求。大红门、月盛斋、华都等品牌研发加工料理产品,六必居推出即食老北京炸酱等。三是针对线上渠道的特点研发适销对路产品。华都鸡肉推出鲜品托盒产品,京华茶业推出线上渠道定制产品,王致和推出小包装网红产品等。

        4. 数字化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切实构建协同共享平台。集团引入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构建数据信息平台、交易信息平台和物流信息平台,实现客户、渠道、物流资源全链协同共享。

        一是协同共享客户资源。通过数据信息平台,集团进一步放大产业链和供应链集合优势,强化供应链各个企业之间、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合作,加强业务联动、数据流转,推动机关团体、餐饮供应、商超系统、批发市场等终端信息共享,实现跨品牌、跨企业客户资源共享。目前,集团供给的1.5万余个SKU商品全部实现统筹调度。

        二是协同共享渠道资源。通过交易信息平台,接入乳业、粮食、油脂、肉类、副食调味等产业板块,从共享集团系统内部渠道资源着手,对原有产销体系进行创新赋能,完成资源整合调配。同时,积极加强信息“天网”与京东、阿里等成熟电商平台、“多点”等专业零售运营第三方的链接,对接供需两端商流信息、共建社区零售体系建设,推动跨品销售渠道类共享,实现客户服务品质最优化、供应链利用效率最大化。

        三是协同共享物流资源。通过物流信息平台,集商品交易、追溯信息和储运信息为一体,统筹集团13个京内物流园区、210万平方米全温层仓储资源、2000余辆配送车辆,打通线上线下,实现物流资源的统一调度,形成覆盖北京市域的物流配送能力和通达全国主要物流节点城市的干线配送体系,实现全域销售商品的共同配送,将原本小散乱的配送形式转变成为以规模优势为核心的高效、有序的新型城市配送体系,初步构建环北京“1小时生活保障圈”、京津冀“3小时应急保障圈”、环渤海“6小时应急响应圈”三道首都食品供应安全保障圈。

        5. 建立规范化、连锁化、品牌化的终端体系。2019年,集团联手日本罗森集团,进军社区生鲜便利零售事业,围绕社区居民的一日三餐,提供包括肉禽蛋奶果菜等基础食材以及半成品、制成品和鲜食等日常生活必需品,打通服务百姓生活的最后一公里。集团积极推进北京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心建设,打造“端到端”的食品供应链体系,加快由产品提供者向服务提供者转变。

        集团所属各企业积极探索与物美、京东等专业零售运营第三方合作,细分品类整合供应链运营,实现多渠道库存共享,最终形成集合商超系统、机关团体、部队院校、餐饮特渠、批发市场、直播带货、直营电商、社区营销、第三方电子商务为一体的全渠道营销格局,营销网络覆盖全国。

        6. 关键时期坚定国企担当,确保首都食品供应安全。首农食品集团坚持把政治标准作为第一标准,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圆满完成中央和北京市重大会议、重要活动食品供应保障任务。集团切实承担中央、北京市、区政府重要商品储备任务,储备种类覆盖粮油、肉类、奶粉、食糖、鸡蛋、蔬菜等,多数商品储备量占北京市储备量90%以上。

        集团主动承担国企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在非洲猪瘟疫情中,集团公司创新“养殖+屠宰+加工”集约化模式,加快种猪生猪产业布局,打造生猪产业生物安全和猪肉保障供应体系,确保首都市场猪肉稳定供给。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首农食品集团“保供稳价”领导小组快速响应,确定了“储销结合、取送结合、入库与入市结合、采购与组织协调结合”的基本原则,分别在河北高碑店批发市场、平谷马坊物流园、河北廊坊万庄服务区设立“首农·应急蔬菜进京协调办公室”,成立应急蔬菜进京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采购组、物流组、销售组三个小组,抓紧与产地对接,全力与终端对接,探索形成应急蔬菜进京组织协调新模式和应急保供新模式,守护好百姓“菜篮子”。

        三、多措并举,进一步完善首都食品新型供应链体系

        今年7月2日以来,建筑面积超过60万平方米,被称为亚洲最大的“菜篮子”的北京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心正在进行模拟测试,12月底将进行试营业。为更好地发挥北京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心在北京市农产品流通体系中的“双核”作用,集团将以“全球化、数字化、品牌化”为方向,进一步完善首都食品供应体系建设,真正形成开放型首都食品供应链服务生态圈。

        1. 强化种业攻关,提升种源自主可控能力。集团坚持把确保种源安全作为农产品供应链的重要基础,强化种业攻关,从源头上提升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以全面贯彻实施集团科技战略规划为抓手,按照“资源统筹、专业分工、能力互补、开放共赢”的原则,加快建设以集团创新研究院为主体的科技研发平台,以生物技术、数字技术、智能制造技术和低碳环保技术为主体的共性技术平台,以平谷农业科技园为主体的开放式科研总部创新创业平台。各创新平台之间相互赋能,围绕种业“卡脖子”技术攻关。

        集团贯彻“产业为本、科技为翼、资本为用”战略思路,加大与全球一流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的战略合作,聚焦种质资源保护与新品种攻关、生物技术创新和重大平台建设。对北京黑猪、北京油鸡等优势畜禽种源进行强势保护,对牛、猪、鸡、鸭等优势物种开展高水平自主创新,强化育种数据资产的严格管控和高效利用。紧跟国际生物技术前沿,加强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性别控制等核心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努力实现重要农产品种源自主可控。

        2. 坚定不移推进国际化,全球布局优质农畜渔产品基地。国内重点加大蔬菜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加强与河北、山东等省市主要农产品供应地的产销、购销合作,在产区建设稳定的生产基地、代收代储基地、生产加工基地,建设蔬菜分拣、整理、包装中心,形成稳定可靠货源,通过生产加工实现净菜进京,保障进京农产品供应和食品安全。进一步加大与物美等大型商超系统的共建与合作,重点在津冀区域建设环京鲜活农产品基地,做好重点时期首都市场鲜活农产品保障供应。

        国际上,准确把握国内资源环境条件和国际农产品供求趋势,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重点发展全球业务,着重探索建设海外粮食、猪肉、牛肉及水产品海外种植、养殖及加工基地。

        3. 构建“1+3+N”流通格局,形成开放的供应链服务生态圈。围绕北京食品供应流通方向,建立和拓展分布式加工集配中心,重点以北京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心为核心,以首农食品集团双桥地块、南口地块、大兴应急保障中心地块为三个区域物流中心,形成集大数据、B2B、供应链金融、共享物流、溯源和智慧园区六大系统为一体的开放式数字平台,形成实体展示、网上交易、拍卖制度、供应链综合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交易服务中心。

        以西南郊肉类及水产品批发市场、中央农产品批发市场、北水嘉伦市场及其他自有食品加工和商业服务网点为支撑,联手京东、物美、罗森等专业零售运营企业,全面对接机关食堂、大型商超、电商渠道、社交平台、农贸市场等供应链下游B端客户,建立流通渠道网络,打造前置仓、生鲜店、便利店和无人售货柜等多级覆盖体系,形成近200个广泛覆盖城市配送末端的三级物流节点。利用信息平台与社区商业实体店,准确掌握客户需求,整合供应链下游订单需求,一站服务、共同配送,实现在线交易、线下配送的精准化服务,促进首都生鲜供应的全面升级,形成开放的供应链服务生态圈。

        4. 以建设“首农大厨房”为核心,打造一站式全品类食材供应商。集团遵循“全链优化与资源共享”的原则,组建东方供应链公司,整合“自有品牌+外部品牌”与“国内资源+国外资源”,全新推出“首农大厨房”,打造农产品供应链体系的主要平台和销售端口。其功能定位为全球食品集采的大平台、食品供应的大窗口、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大厨房。

        利用“首农大厨房”平台,整合集团现有客户、渠道资源,做好增量市场开发,全面对接机关食堂、大型商超、电商渠道、农贸市场等供应链下游B端客户,实现全品类、点对点对接。建设“中央厨房”,提升产品处置加工能力,扩大预制菜、定制产品等供货品类,对客户多样化、个性化、差异化需求进行有效集成,协同采买、生产、加工环节匹配客户需求,打造多样化服务能力,实现“一个窗口对接、一站式配齐、一条龙服务”,打造首都生活性服务业标志性品牌。目前,服务机关团体、连锁餐饮、军队、医院等B端客户1200余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