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工作的申家鑫                                        ■企业/供图

        “雪上发现一名伤员,需要巡逻队员支持。”接到指令后,申家鑫像离弦的箭一样向事发地点滑去,不到一分钟精准到达救援点。“您好,我是救援队员,请您不要紧张,保持安全姿态,配合救援!”申家鑫边安抚伤员情绪,边协助将伤员抬上救援船,平稳而快速地向山下救援站滑去……这是发生在小海陀山上高山救援演练的一幕。对于高山救援队队员申家鑫而言,这样的演练他每周要进行三次,为即将到来的2022年冬奥会做好准备。

        今年即将步入而立之年的申家鑫是一名党员,也是一名退役军人。2014年,正在读大二的他看到了征兵的消息,瞒着家人偷偷地报了名,9月就成为了中国人民武装警察辽宁省大连市大连湾边防检查站的一名军人。在部队期间,他积极参加学习教育和各项组织活动,获得了“优秀士兵”的称号。

        两年的军旅生涯锤炼了他坚韧的意志、不屈的斗志、钢铁的心志。如今,褪下一身橄榄绿,换上红色滑雪服,申家鑫又一次迎来了为祖国“站岗”的机会,他丝毫不敢懈怠。

        “这是我梦想的延续,当初学习高山滑雪就是想能赶上2022年冬奥会,没想到梦想成真,我更要努力了。”申家鑫说。

        申家鑫工作的地点是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位于北京市第二高峰延庆小海陀山。这里赛道最大坡度达68度,是名副其实的“极限地带”。身为高山救援队队员,他的工作职责包括山地救援保障、赛道防护设施的安装和维护工作、赛道巡逻、夜间保障等,确保赛事安全有序地进行。

        要问凌晨的小海陀山什么样?申家鑫一定最有发言权。每逢赛道训练日的时候,申家鑫和所属的救援队都是最早上山的一批人。早上5点不到,他们就已经出现在海拔2000多米的海陀之巅,一路向下滑,检查雪道和防护网。

        高山速降比赛中,运动员要在时速超过100千米的情况下,应对“刁钻”的弯道和超远距离的跳跃,稍有不慎,意外随时可能发生。这时,竞赛级、独特的防护网就显得至关重要,它们承担事故中减速和阻拦的作用,能保护运动员的生命安全。

        “我们要沿着赛道,仔仔细细地检查,一点都不能漏过。”在申家鑫看来,高山救援队的工作一定要以人为本、把安全放在首位,这是做好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后勤保障工作的基本前提。防护网倒了,他就需要拿钻把这个防护网重新打上,确保它有安全效果;发现石头、冰面不平整,要及时清理,确保赛道的最佳状态。

        检查完毕,申家鑫就会和队员四人一组,来到自己的救援点位静待比赛开始。随着发令枪响,申家鑫便迅速投入状态,一动也不能动,目不转睛地盯着赛道上的情况。

        雪地救援不是件易事。大学主攻高山滑雪的申家鑫可谓科班出身,滑雪技术自然不在话下,可以自由驾驭双板在雪道上“贴地飞行”。可在他看来,高超的滑雪技术只是基础。“不仅要滑得好,还要在掌握平衡的情况下做出动作,尤其要拉动近100千克的救援船行动,要保证船上的伤员安稳。”两个雪季的时间,他跟随团队远赴海拉尔,加拿大、瑞典、新西兰等重点雪场、大赛现场参加专项技能强化训练和见习培训,从滑雪、平衡、体能等多个方面打磨和提高自己的技术,成为了队伍里的佼佼者。

        小海陀山是一个风口,冬季阵风可达11级,气温低至零下30摄氏度,体感温度更低。申家鑫一次值岗通常要超过半个小时,对于身体是个极大的考验。经历了两个雪季的“洗礼”,申家鑫身上已经有了多处冻伤。这些伤痕见证了他的付出,也见证了他的成长。在2020/2021赛季全国高山滑雪邀请赛的救援保障工作中,他的救援快速又高效,从接到指令到运送至救援站,最短只用了6分钟,让冬奥组委工作人员竖起了大拇指。

        非雪季的时候,申家鑫每天也被安排地满满当当,体能、技能训练,中间还穿插着救援技能、伤情处理、英语等多门课程,一天训练时长接近12个小时。虽然很累,但申家鑫依旧满腔热忱,对即将到来的冬奥会充满了向往。申家鑫说:“我们是国内首批奥运会级别的高山救援队,责任重大。所以我不能懈怠,要以最好的状态出现在奥运会赛道上。这将是我一生最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