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右一)指导预制构件加工 ■记者 张军/摄
站在由企业自主研发的冲毛机前,北京建工新材新科公司经理李文神采飞扬, 自信满满,“这是我们团队研发的给预制板进行最后清理的设备,目前行业内还都是人工冲洗,我们这套设备能将预制板四周清理干净,让石子外露更饱满,提高预制板连接的强度。”
李文曾经是一名从事混凝土销售的员工,如今成为主打装配式产业的领头人,从销售混凝土半成品到混凝土成品预制专家,他很喜欢这个转型。
2018年,新科公司年营业收入0.74亿元,这一年李文正式从混凝土搅拌站来到这里,2019年营业收入达4.62亿元,2020年企业营业收入再创新高,达到了5.63亿元。
一年便发生翻天覆地变化,让大家不得不对李文有了敬佩和好奇。回忆当初,李文坦言,自己来到企业时是一个对装配式只闻其名、未见其实的门外汉。“当时一位同事给了我一堆装配式建造的书籍,我又上网买了很多入门知识的书,开始了学习之路。”李文说。
那时李文每天都会呆在加工车间,看工人怎么支模、绑筋、浇筑、养护等流程。“这段钢筋为什么这么绑?”“这个线盒的位置为什么在这里?”等一些初级问题,李文都会虚心向工人请教。经过几个月的潜心钻研,李文对装配式加工模式有了自己的理解。
一次某施工单位总工到公司对产品提出质疑,“你们的钢筋为什么这么密集?这比现浇的多了,成本就上去了。”
据李文介绍,2018年时候,一些业主和加工企业对装配式还并不熟悉,很多项目习惯用现浇规范来考量装配式产品,这两个本来就不一样。
就在对方要对价格进行下压的时候,李文根据国家规范的要求,将自己企业加工产品的相关数值逐一对应,最终以很高的业务专业度说服了对方总工,企业也因此避免了损失。
业主单位不熟悉,李文便亲自打电话联系业主,很多时候打十个电话,才有一个电话约着去谈谈。每次遇到现场洽谈的事,李文都会亲自带着技术和市场人员到相关企业去讲解自己产品的特点和使用规范,首创、金茂、融创、中骏、首钢等一批企业都是在那时和李文熟悉起来的。
对自己的成绩,李文表示,都是大势所趋和同事们共同努力的结果。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行业迎来了难得的春天,但京津冀地区的装配式行业鱼龙混杂,很多都是加工能力不足的小企业。
当时,李文手中只有大兴厂区和昌平厂区两家自有加工厂。市场意味着产能,如何快速形成产能,李文将目光瞄准了协作厂家。
一次,李文带队来到天津某新建加工厂洽谈合作,车间主任对扩充产能并没有什么兴趣,婉拒了李文的建议。离开厂区,李文掏出手机找到当地行业协会负责人电话,约上这家企业老板洽谈。“当时我们并不是让他们代加工,而是对他们进行规范、标准、技术等全过程服务,可以说除了厂子是他们的,软件都是我们提供的。”李文的建议打动了那位老板,自此后,李文以同样的模式扩张了7家协作厂,实现了产能快速扩张。
2019年,京津冀地区很多加工厂都因为产能不足而流失了客户,李文抓住机遇,将高品质的预制构件送到客户手中,网罗了一批资源,为企业2019年和2020年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随着新科公司下属的文安县装配式项目投产和玉田县项目推进,李文逐步将拳头收紧,用自有产能逐步替换协作产能,玉田县装配式产业项目推进过程中,李文在接到上级公司确定的项目计划和投产节点要求后,第一时间来到现场同施工单位共同研究,因当时EPC合同未签订,李文当即决定对保证进度影响较大的桩基工程,联合施工单位共同推进,这一举措促使桩基部分提前开工,为整个项目的按时投产提供了保障。
如今在玉田厂区,李文将智慧和绿色生产理念融入其中,光伏板的铺设让项目运转的电耗一大部分实现自给自足;自动冲毛机、钢筋自动加工机、自动上料机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智慧生产系统的投入使用,让玉田厂区的产能同比提高了近一倍。
在李文的带领下,新科公司也形成了覆盖京津冀区域各个方向的预制构件供应体系,为企业“十四五”期间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