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春龙做好高炉特护,稳定生产                                         ■企业/供图

        吕春龙是首钢水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水钢)铁焦事业部生产技术室主任、冶炼工程师。从2007 年工作至今,13 年的磨砺,吕春龙从一名炼铁“新兵”成长为一名扎根基层的技术专家。在他和课题攻关团队的努力下,近年来水钢炼铁成本逐步缩小与行业的差距,年创效约16830 万元。2019 年优化用料实现创效12313 万元,超额完成攻关目标7000 万元,为水钢经济炼铁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年来,吕春龙把大部分的时间“耗”在高炉特护、稳定生产工作中,加班加点、节假日无休已成为家常便饭,凭着勇于突破的精神,逐破难关,特别是水钢三高炉近年来连续三年在中国西南同类型高炉各项指标保持第一的水平。

        2016 年5 月,水钢三高炉炉底第三层炭砖最高温度上升至662℃ ,侧壁温度最高达418℃,威胁高炉生产安全。为解决这一问题,水钢专门成立高炉特护技术攻关组,时任原炼铁厂生产技术室技术主管师的吕春龙曾在三高炉工作过,有着丰富的炉前工作经验,他主动请缨担任攻关负责人。

        吕春龙坦言:“这是我从事高炉工作以来从未涉及到的技术难题,为了掌握高炉特护技术,我查阅了大量资料,对照高炉运行参数,与技术组成员一起,反复琢磨和钻研,制定了一系列措施。”

        根据措施施行情况,他每天在现场观察、收集数据,发现新问题后,又查找资料、请教老师傅,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三高炉经过特护寿命延长,持续到2017 年2 月才进行大修,直接经济效益按当时吨钢毛利80 元计算,高炉日产3429 吨/天,延长天数为276 天,共创效7571万元。

        2017 年,水钢三高炉大修投产,由于铁口窜气,出铁过程中喷溅严重,渣铁不能正常出净,一直制约着高炉生产,产量比预期每天大约低300 吨/天,且加大了职工劳动强度。为解决这一难题,吕春龙在厂部安排下,组织炉前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讨论,按照传统经验对该区域灌浆、填充缝隙,但实施后效果不好,不能有效解决问题。吕春龙深知,高炉运行参数直接关系铁口浇筑问题的解决,任何一个参数变化,都可能帮助解决这个问题。针对该难题,他白天到现场观看出铁、了解高炉参数变化情况、收集资料,晚上回家查资料、对数据、找方法。

        “经过多天思考、测算和验证,我想到了铁口浇筑的办法,于是组织大家利用高炉休风的机会,对铁口旧耐火材料进行抠除,重新联系厂家购买了高质量的耐火材料对其进行浇筑,有效解决了铁口窜气的问题,不仅产量达到预期,职工劳动强度也大大减少,产量上升后,年创效3000万元。”吕春龙说。

        2020 年疫情防控期间,吕春龙一直奋斗在一线。从年前开始甚至除夕晚上,一直坚守在生产现场,他根据疫情防控特殊时段水钢生产需要和高炉生产特点,抓大不放小,有序推进疫情防控与生产组织工作。2020 年1 月,水钢三高炉生产创下历史最好水平,2 月高炉产量再次创历史最好水平。

        吕春龙还致力于高炉用料结构和工艺优化等课题攻关。近年来,由他领题攻关实施的《适宜点火制度与烧结质量控制的工业应用》等课题,为水钢炼铁长期高产稳产和降低炼铁成本作出了突出贡献。他曾获第42 届世界技能大赛贵州赛区选拔赛暨2012 年贵州省职工职业技能大赛高炉工长项目第一名,主创的《高炉中钛渣冶炼条件下强化降焦技术》科技成果获贵州省人民政府授予的“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二等奖”;2012 年荣获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2015年荣获贵州省劳动模范称号;2020 年11 月24日,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