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改造后的国家体育馆完成首次制冰,变身“冰堡”。改造后的国家体育馆总面积约9.8万平方米,场馆除对其主馆进行改造增加相关功能外,还在其北侧新建了冰球训练馆。施工方中建二局三公司国家体育馆改造项目经理兼书记张树明介绍,国家体育馆在北京冬奥会及冬残奥会期间,将举办男子冰球比赛、女子冰球的部分赛事及冰橇冰球赛事。

        记者走进国家体育馆看到,改造后的场馆已配置2块尺寸为1800平方米的标准冰场,一块位于竞赛主场馆,用于冬奥会冰球赛事;另一块在扩建的训练馆,用于运动员日常训练。两块冰场均具备多种尺寸模式转换功能,不仅符合冬奥会、NHL赛事60米×26米冰场尺寸要求,赛后也可转换为60米×30米尺寸冰场,为大众冰上活动以及各类赛事提供服务。

        “冬奥会冰球比赛对场馆冰面有着极高要求,必须做到‘平、亮、滑’三项标准。”国家体育馆场馆运行团队场馆常务副主任雷鸣说,为保证冰面“平”,项目团队首先要保证冰面下结构层平整度必须达到±5毫米以内,对于内含混凝土垫层、保温层、防水层、以及抗冻混凝土层等11层结构层来说,是一次极大考验。张树明介绍,项目引进瑞士激光摊铺仪同时配合激光测距等监测设备,对冰面结构层实行逐层校验,随时纠正。

        为达到冰面“亮”的要求,施工团队保证制冰管道间距均匀,且与结构层表面间距在规定值范围内,即保证结构层温度的均衡。管道间距过密或距离结构层表面过近,浇冰后无法形成光亮效果。

        冰上运动“滑”是冰面硬指标,为保证冰面高质量,制冰前的准备工作尤为重要。在主制冰师指导下,国家体育馆采取2+1+4的冰场逐步降温方式,冰面从10摄氏度,连续2天每日缓慢下降5摄氏度,降至0摄氏度时主动维持1天,接着每日缓慢下降3摄氏度,4天后测量其温度符合-10摄氏度的标准方可进行制冰。经过冰面底冰、喷漆、冰层、划线、冰层5层施工工艺后,用6天时间完成2块满足世界级赛事要求的冰面。

        国家体育馆还提升了整体观赛环境。场地照明“全线定制”,在不改变原有结构情况下,通过电脑精准模拟和灯具预制角度设计加上现场精准定位安装,一次性可准确达到冬奥会场地灯光标准。为让观众更加清晰看到赛场情况,场馆中央还增加了曲面斗屏,斗屏由四块4.5米高,8米宽的超大LED屏组成,内部专门镶嵌4块宽2.5米、高1.5米小屏,形成了全方位的清晰视角,方便赛场裁判和运动员及时了解比赛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