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检修人员通过“人力+智慧”两种方式保障设备平稳运行            ■记者 董一鸣/摄

        连日来,接连而至的寒潮“速冻”北京,每次寒潮对老旧小区供热能力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然而,对于居住在朝阳区西坝河东里的居民来说,这个冬天却更“热乎”了。

        下午2点,西坝河东里热力站内,供热设备正在全力工作。控制箱的触摸屏上显示着供热设备的信息,包括供温、回温参数、水流量等。温度表上显示,经过20多个小时缓慢爬温,此时二次供水温度已经达到了57摄氏度。这意味着,居民家的室温超过18摄氏度。到了晚间,二次供水温度会高一些儿,保障室内温暖。

        始建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西坝河东里小区,年代久远,户内暖气片老旧,不少还是按燃煤标准设计的,热能转化率相对低;供热管线年久腐蚀,引起了堵塞等一连串问题;木包封等装修风格,影响了散热作用……每到供暖季,跑冒滴漏、室温不足,供热问题频出。

        京能集团所属北京热力集团朝一分公司香河园供热服务站服务的西坝河东里等三座热力站共同承担着小区的供热工作。副站长董宏炜介绍:“从夏季开始,我们就制定了供热改造计划,着手准备对抗严冬。从设备、热量、服务几个方面入手,保证户内温度。”

        采暖季前,仅西坝河东里就完成了中小修近200项,维护保养地井阀门114台,更换户内腐蚀穿墙立管60户。

        不仅如此,服务站还对暖气管沟进行除水排污改造,降低热能耗。董宏炜告诉记者,户外管线热量消耗过大。由于该地区尚未实现雨污分流,许多污水流进了供热管线的管沟内,导致暖气管道腐蚀严重,影响供热。“所以夏天时我们重点对暖气管沟进行除水排污改造,要把热量输送到居民家里,不能留在管线里给污水‘加热’。”董宏炜说。采暖季前,一条崭新的排水管道现身,排出暖气管沟的污水,节约更多热量输送到居民家里。

        随着供热智能化推广以来,如今的西坝河东里热力站已经成为无人值守热力站。供热设备的信息会通过监控箱实时反馈到供热管理平台,通过这些参数,可以直观看到热力站的运行情况,每小时供了多少吨热水,热量够不够,站内设备是否稳定等一目了然。

        一旦发现问题,比如温度、流量不够、漏水等情况,系统会通过网上平台迅速反馈,触发无人值守系统的自动报警。“即便我们不在站里,也可以第一时间发现问题,通过参数快速找到问题的原因。”董宏炜说。

        入冬以来,这个原本空无一人的热力站时常“人来人往”,热力检修人员加密了巡检次数,四个小时巡检一次,通过“人力+智慧”两种方式为设备平稳运行加码,保证设备完好率100%。

        受到疫情的影响,很多人不愿意陌生人进门,入户巡检工作多少受到影响。检修班组就抓住工单的机会,入户维修同时顺便做个巡检,争取一次上门把事办到位了。

        采访中,检修班郝志刚结束入户维修,回到站内,就开始记录。“刚才维修完顺便把户内设备都给检查了一遍,发现家里有腐蚀管线,现在记录下来,供暖季结束了赶紧给人换了。”

        除了常规的电话回访和线上“访民问暖”活动外,服务站加强与社区联络,及时获得居民反馈,发现供热过程中的问题。

        和去年同期相比,这个昔日供热老大难地区工单量同比下降了30%左右。投诉量也跟着下降。

        对于从事热力行业26年的董宏炜来说,眼下的极端天气也是少见,温度低,跨度长,供热压力确实很大。“不过很庆幸,目前为止供热工作一切正常,也请居民放心,寒流不过去,我们不松劲,供热不结束,我们不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