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磊(中)在施工现场勘察 ■企业/供图
大运河畔,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近日冲出地面。三大建筑造型独特、结构复杂,一座“文化粮仓”、一间“森林书苑”、一艘“运河之舟”,将点缀在绿心万亩城市森林之中,成为城市新地标。而在看不见的地下,由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周宏磊领衔打造的坚实“地下长城”长度数千米,为工程筑牢根基。
1995年,25岁的周宏磊硕士研究生毕业进入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投身岩土勘察事业。工程建设,勘察先行。周宏磊的职责就是要为建设方提供安全可靠的工程解决方案。从国家大剧院到“鸟巢”再到国贸CBD超高层建筑群,背后都有他的身影。从业25年,周宏磊主持和审定的岩土工程勘察设计与技术咨询项目已达数百项,用专业为城市大地把脉定向,用匠心筑牢城市根基。
周宏磊至今对国家体育场“鸟巢”项目印象深刻。作为当时首例超大规模的钢结构建筑,“鸟巢”用钢总量达到4.2万吨,由24根承重组合柱担起所有重量,每根钢柱承重的荷载不均,从4000吨到5000吨不等。这给地基分析设计造成不小难题:基础底板受力极不均匀,容易造成沉降差异;土层成分不均,砂卵石层中有软弱黏性土夹层分布;总占地面积20多公顷,勘察面积大。
周宏磊带领北勘团队和近60台钻探机日夜扎根在现场、试验室,分析地基工程特性,终于提出在鸟巢不同承重部位采用多直径、变桩长的桩基方案,应对鸟巢超长灌注桩基桩承载力、变形协调等重大地基基础问题。项目勘察成果一举拿下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金奖。
周宏磊始终奋斗在勘察设计行业最前沿,坚持技术领先、精益求精。近些年,周宏磊在坚守工程品质的同时,开始将“适用、经济、绿色、美观”融入到工程中,为行业探寻新方向。
正在建设的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较高的地下水位是地下工程顺利开展的重大难题。周宏磊引领科研设计团队,摒弃传统的抽水作业方式,另辟蹊径。创新性地研究应用水泥土搅拌墙技术,采用先进环保绿色工艺改良原位土体,形成一道深埋于地下50余米的、密不透水的 “防线”,将地下工程与外界隔开,有效阻止了地下水渗流。现在,长度近2.5公里的防渗止水墙在地下延绵生长,不仅保护了周边地下水资源,也成功将工程造价降低30%左右。
今年是防治污染阻击战的决胜之年。为有效治理北京周边垃圾填埋场,周宏磊带领科研团队建立“地下水污染环境风险评估模型”,对垃圾堆放点的各项环境参数进行风险分级,为北京城市环境治理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
不仅如此,由他承担开展的“填埋场服役性能模拟、灾害评价及可持续防控”,以及“填埋场地土壤与地下水污染快速精准识别与风险评价方法”等973、国重研发计划有力推进了我国土壤与地下水、非正规垃圾填埋堆体的先进调查与修复技术的应用和技术水平提升。
在大众的认知里,岩土勘察仅仅就是和土打交道。可周宏磊并不这么想,“把勘察当学问做”是他不变的理念。“勘察是基础,是托起城市安全美好生活的力量之一。所以作为从业者,我们要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探索创新。”周宏磊说。
北京城下,地铁四通八达,为人们带来出行便利的同时,也为城市古建维护带来挑战。周宏磊率领北勘团队紧密围绕地铁建设风险控制难题,针对北京地铁长距离下穿中心城历史古建筑群的重大建设安全问题,开展微扰动环境影响控制技术研究,建立盾构下穿微沉降控制关键技术,提出古旧建筑的减振隔振措施、振动监控与联动控制技术体系,实现对鼓楼、什刹海等文保区及古都风貌的全面保护。
2017年,周宏磊领军的“科技创新规避地下工程风险—周宏磊创新工作室”成立。工作室致力于城市地下工程规划、建造、运营各阶段的岩土工程与地下水环境关键技术问题研究,为城市发展与风险把控的相互博弈寻求解决之道。
回想起在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的情景,周宏磊依旧历历在目。除了获奖的喜悦,还有对行业以及前辈的敬仰。人民大会堂修建时没有先进的机械设备,没有精确的计算程序,全靠着前辈艰苦奋斗、科学求真,完成了这一举世瞩目的工程。“这对我也是一种激励,发挥劳模精神,追求卓越、矢志不渝。“周宏磊说。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