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办公厅近日正式印发《北京市轨道微中心名录(第一批) 》的批复。根据批复,北京第一批共划定71个微中心,涉及14个区、28条线路。
2018年,北京市印发《关于加强轨道交通场站与周边用地一体化规划建设的意见》,提出在轨道交通车站周边打造微中心。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与各区密切对接,研究形成第一批轨道微中心上报市政府。
什么是轨道微中心?轨道微中心是与轨道交通站点充分融合、互动,可达性高,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高,具有多元城市功能,具备场所感和识别性的城市地域空间。轨道微中心站点周边用地功能混合度高,商业办公、生活性服务业和公共设施等多种功能在站点周边布局,使市民在完成日常通勤的同时,能够就近完成购物、娱乐等活动。此外,结合复合化的各种交通方式,轨道微中心将满足人流集散的功能要求,形成便捷高效的交通接驳和地上地下连接。
根据目前发布的第一批微中心名录,共划定有71个微中心,涉及14个区、28条线路。目前,列举的案例包括亦庄站前区南站、未来科学城南区站、平谷站。
记者了解到,在具体管控要求方面,轨道微中心范围内商业、商务、公共服务、文化娱乐等公共功能用地面积占比达到30%以上;轨道微中心内主要建设用地一般较所在地区同类用地开发强度高10%以上;轨道微中心范围应作为地下空间利用重点区域;轨道微中心内地面步行系统路网密度应达到道路网密度的1.2-1.5倍;轨道微中心及周边地区应构建地面人行道、地下通道、空中连廊、过街天桥等立体化的步行设施网络。
以亦庄站前区南站为例,轨道微中心建设将以车站为核心形成混合模式综合性的复合城市空间,激发和引导后续城市开发,提升区域影响力和土地使用效率,推动区域文化、科技、生态的深度融合,积极推进“站城产一体化”开发。
未来科学城南区站则为一体化开发项目,以“打造高效集约城市空间,建立便捷交通网络,营造规模效应的商业氛围,实现设施资源共享,体现城市景观多元渗透”等思路,整合用地综合开发利用模式,强化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规划设计,打造北京地铁17号线微中心亮点。
未来,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将发挥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及一体化专班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指导,推动各项工作落实,与各区一起打造轨道微中心,提升城市活力。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