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网雄安创新中心项目施工现场 ■记者 刘偶/摄
建筑能耗综合值降低55.1%,建筑运营碳排放强度降低83.5%,建筑综合节能率提高39.0%,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提高455%……在国家电网雄安创新中心项目,一系列最新节能减排技术逐一落地。施工方中建二局三公司项目总工黄昆介绍,目前,国家电网雄安创新中心项目已全部完成主体结构封顶,正在进行机电装修和外幕墙施工,预计今年12月可实现外幕墙整体亮相。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国最大的智慧零碳示范园区。
打造“四类”典型示范区
“我们力争将项目打造为清洁节能低碳示范、负荷柔性互动示范、电碳协同交易示范、园区智慧运营示范的四类典型示范区。”黄昆告诉记者,在清洁节能低碳示范方面,项目部建设有1.1万平方米光伏板、地源热泵等清洁能源。通过采用被动式节能设计和主动式节能技术,建设清洁低碳的能源生产体系,实现终端用能绿色低碳转型,打造以电为中心的零碳节能园区,达到绿建三星级标准,建设零碳园区和直流零碳建筑。
在负荷柔性互动示范方面,项目部为满足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要求,构建了园区级分层分区协控的负荷柔性互动聚合载体。同时,最大化挖掘用户侧柔性可调资源,提升园区负荷对电网的主动响应、实时交互、灵活协同能力,实现园区柔性负荷与电网“友好互动”。
在电碳协同交易示范方面,项目部在雄安园区创新构建需求侧电碳交易服务平台,在园区开展碳交易、绿证交易、绿电交易,助力园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人员介绍,未来,园区将建成国内首个电碳协同交易市场化运营示范园,为市场主体提供电碳协同交易智能服务。同时也将以业务模型、电碳协同交易策略、电碳账本为核心,建成国内首个需求侧电碳协同交易智能化决策体系。
园区智慧运营示范采用“大云物移智链”及协同数字孪生等先进信息数字化技术,连接园区中分散的物理基础设施、信息集成设施,打造园区智慧大脑,实现各系统的业务贯通、运营整合、统一指挥,构建园区智能管理、能源智慧管控和全景碳监测三位一体的数字化园区能源与运营管理体系。
大幅提升节能效率
“在绿色节能方面,地源热泵是本次施工重难点之一。”黄昆告诉记者,为实现节能低碳运营,项目采用浅层地源热泵系统。浅层地热是指蕴藏在地表以下200米以内、温度保持在15摄氏度左右的热能,具有资源可再生、取热不取水、地表无沉降、冷暖一体化、绿色无污染的特点。浅层地热源技术是中央空调一体化直燃机系统的替代方向和发展趋势,以地热井为媒介,将四季的温差与浅层地热载体有机结合。
由于施工区域地质条件复杂,常规地下60~70米区域均无法找到符合设计要求的地下热能,为此,项目部经过多次勘察,最终将地源热泵井深度设置在130米左右,是普通同类工程井深的2倍左右,同时,井口数量也较常规工程有了大幅增加,最终数量达到1136口。
项目地下一层还设置有集中能源站,该能源站采用复合式能源系统,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蓄能技术,降低运行系统能耗及费用。集中能源站建设为高效机房,冷源采用磁悬浮冷水机组+地源热泵+水蓄冷,热源采用地源热泵+水蓄热;全年制冷机房能效比不低于5,高于国内现有制冷机房的平均能效(3.0)。
三材混搭打造节能幕墙
在超低能耗建筑中,幕墙作为建筑的“皮肤”,直接影响着建筑综合能耗。在国家电网雄安创新中心,由于玻璃幕墙用量达60%以上,因此在玻璃种类选择上,项目部进行了长达6个月的技术攻关。“当时设计要求的玻璃K值(传热系数)为1.0,是目前国内最高值,能做此种玻璃的厂家非常少。”黄昆介绍,当时项目部首先从玻璃幕墙结构开始筛选,由于玻璃片数、空腔数量、镀膜层数之间存在相互制约关系,要想玻璃导热系数高,就得增加镀膜层数,可镀膜层数提高后,势必会降低玻璃透光率,因此,如何找到三者间最佳平衡点,成为首要技术难题。
黄昆告诉记者,考虑到幕墙整体承重力情况,在本次玻璃幕墙研发中,在大尺寸弯钢玻璃方面,项目部联合厂家进行了技术创新,应用超低能耗的超大弯弧玻璃。厂家在之前工艺基础上做了设备升级,将超大弯弧与超级能耗平弯钢做了相应结合,将设备的加工弧长尺寸从3000毫米升级到5000毫米。此外,针对本次玻璃幕墙施工,为将传热系数做到最佳状态,项目部计划采用三玻两腔夹层加三膜工艺等方式,在传统单银,双银,三银工艺中,加入无银Lowe,使之实现传热系数更优秀,真正实现超低能耗项目的技术指标。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