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东里北社区闲置车棚变为便民食堂                              ■记者 董一鸣/摄

        在朝阳区松榆西里三区,一排崭新的公共晾衣架正式“上岗”。看到焕然一新的晾衣区,徐阿姨没了以前的愁容。近年来,微空间改造成为城市更新的一大重点。在大力推动城市更新的当下,首开集团联合社区以微空间改造为居民需求出发点,用“微更新”解决“小难题”,让居民幸福生活持续升级。

         “共商共建”    微空间改造居民提诉求

        5月27日下午,阳光正好,家住朝阳区松榆西里三区的徐阿姨把刚洗干净的10多件衣服挂在了小区的晾晒区。两栋楼之间的人行道上,十几根黄色的金属杆上绑着带软包的绳子,上面挂着居民的衣服、被子等。徐阿姨因为住在半地下,对这块区域的使用频率更高一些。“地下通风不好,尤其是连阴天的时候特别潮,所以隔一两天我们就得晾晾。”徐阿姨说。

        此前,小区因缺乏公共晾晒空间和房屋设计问题,晾晒大件衣物、床单被罩等一直是小区居民的一个老大难问题。每到晴好天气,大家见缝插针,晾衣绳纵横交错,绿化树木、健身器材都成了“晾衣竿”,随意晾晒导致小区内屡现“彩旗飘飘”景象,不仅影响小区的美观整洁,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今年以来,多位居民向物业反映相关情况,楼道意见留言板上也收到过相关诉求。衣物晾晒虽是件小事,但却是居民的日常所需,小区晾晒问题成为居民最迫切期盼解决的民生难题。

        具体怎么做?居民说了算。首开天岳恒潘家园分公司项目负责人袁凤利接到诉求后便开始走访调研,1个多月后,小区里的21根晾衣杆安装到位。安装的位置也都是跟居民商量过的,利用的都是小区的边角地。“占这个位置老百姓得同意,每个楼都找合适的地方,尽量选阳光能照射时间长的地方,也别占消防通道。”袁凤利说。杆子的高度也有两种,之间相差20厘米,都是特别定制的。一个杆有两个栓绳的孔,有高有低,这个根据被子的长度,搭上以后不能耷拉地。目前,以松榆西里三区为起点,周边几个由首开天岳恒潘家园物业公司所管辖的小区都装上了晾衣杆,共140多根,家住二层的杨大妈说,这些晾衣杆能让居民在采光不好的家里闻到阳光的味道。

         挖掘利用“边角料”空间

        老旧社区拓展社会公共空间,功能性是第一位的。通过对“边角料”空间的挖掘和利用,形成与城市发展需求相匹配的公共服务空间,为人与人的联结提供更多可能的平台,使得市民的生活更宜居、更幸福。在老山东里北社区微空间改造中,3000平方米的范围建成了公共活动公园,园内布设滑梯娱乐区、整体休闲区、攀爬娱乐区、互动木板区、喷泉娱乐区、沙坑娱乐区六大空间。让有限空间在功能上得到了延展,体现城市精细化建设和社会治理的水平。

        有了老山东里北社区微空间改造的案例,街道各居民区也纷纷集思广益,搜集居民“金点子”,让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改造治理中的同时,从低效空间再利用、便民服务等方面为居民提供增值服务。便民食堂、便民超市、便民菜站、维修服务……老山东里北社区联合首华物业充分整合社区闲置资源,将社区内常年处于闲置状态的14个车棚,根据社区人群、需求配比,分别布局成不同的便民服务业态,引进优质品牌服务商,为居民提供更多服务。

        与此同时,为避免在改造过程中出现“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问题,老山街道联合首华物业一直持续推动微空间改造工作,通过盘活闲置空间,将街巷边角地、居住区闲置地打造成居民喜闻乐见的惠民场所。如今,随着多处微空间落地,首华物业还探索了由公共空间整治带动社区治理的新路径。“微空间改造是实践基层共建共享共治的最佳途径之一。”首华物业石景山分公司相关负责人说,“街道、社区、物业与相关部门及单位动员居民直接参与概念方案向实施方案的转化,创新了社区公共事务沟通机制,并引导居民树立‘居民事自己管,小区事大家管’的共建共治理念。”

        “老山东里北社区相当于打了个样。”在首开集团首华物业相关负责人看来,“政企合力,居民满意”,使老旧小区改造更灵活有效,也培养了居民“付费买服务”的意识,逐渐形成老旧小区改造的内生动力和良性循环。如今,在首开服务所管辖的社区,一项项民生工程、一件件民生实事,一个个惠民举措,持续为民生“加码”、为幸福“加速”,切切实实地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