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京式旗袍文化艺术展在红都旗舰店展出 ■记者 董一鸣/摄
旗袍,是华夏服饰艺术的精髓,每道纹路、每缕针线,尽显东方女性的温婉韵味。日前,由北京红都集团有限公司与北京服装学院共同主办的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23年度资助项目“京华风韵 传承创新”百年京式旗袍文化艺术展红都专场在红都旗舰店对外展出。展览展出了自上世纪初延续至今的百余件旗袍及其配饰,彰显出旗袍文化百年历史的更迭流变。
据了解,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期,被称为“韩裁缝”的韩俊峰创立了 “双顺京式旗袍”,由此,以“端庄、古朴、大气”著称的京式旗袍闻名于世,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2007年,京式旗袍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北京红都集团有限公司的李侃大师作为京式旗袍传承人,师从杨淮芝老师傅,学艺至今已经整整做了40多年的旗袍,被誉为中国最会做旗袍的高级技师之一,曾为国内外政要夫人、女外交官等量身定制旗袍,深受顾客喜爱。如今,李侃已收年轻技师李燕春为徒,李燕春已于2015年被评为京式旗袍传承人。
在东城区东交民巷一幢古朴的红楼里,红都旗舰店内的立式衣架上挂满了裁剪好的旗袍。“这里有典型的京式旗袍,也有改良款旗袍,各式各样的旗袍适合各个年龄段的女性穿着。”红都相关负责人说,本次展览,红都借助数字虚拟技术将经典旗袍技艺和现代科技相互融合,通过展示生活方式、裁剪、生产力及工艺、旗袍款式的变化以及当代多元的创新设计,全方位诠释了旗袍的独特魅力。
“旗袍不仅是中国人的传统服装,也是中国服装文化的代表之一。近年来,旗袍的改良中加入很多现代设计元素,不同的设计师有自己不同的表现方法。红都也从未停下创新的脚步,在不断摸索现代旗袍和传统旗袍的制作和改良中,突破传统旗袍的直线裁剪方法,在不失中国特色的基础上,进行旗袍设计裁剪的研发。”李燕春说,京式旗袍凝练端庄,矜持大方,看上去线条简单的衣服,制作技艺却是相当讲究。以旗袍上的盘扣为例,盘扣的花样就多达上百种。制作工艺从盘、绣、滚、镶、拼、镂均是手工完成,一点都将就不得。
据了解,“红都”京式旗袍制作精致,其剪裁不可做得太贴身,但又要有腰线,同时还得把每个女性不同的身材比例完美地展现出来,这也是旗袍更加适合量体裁衣定制的原因。“定制旗袍要经过多道关键工序,还要经过两到三次的试衣、修正肥瘦、长短等。其中,细微之处像扣子、领子等都大有讲头,实行一人一版、一人一款的制作过程,一件手工制作的旗袍,最短也得半个月才能完成。”红都相关负责人说。红都京式旗袍传统制作技艺在创新和用料方面,不仅突破了旗袍的直线裁剪方法,在不失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还吸纳了当季时尚界流行的裁剪方法,对旗袍进行设计和裁剪的研发。比如,在用料方面,大师李侃不拘泥于传统面料,选用棉素花布制作,穿着朴素大方;选用丝绸、织锦缎一类制作,可作迎宾、赴宴的华贵服装;选用深色的羊绒或丝绒制作,不仅能表现出女性身材的优美,展现庄重、雅致的风度,还能兼顾保暖。
此外,李侃还在旗袍的盘扣制作技艺上进行了创新,她结合国画中工笔花卉与写意的技法,设计出多种花形,搭配在旗袍上,使之增添光彩。“现在我们的顾客越来越年轻化。例如,很多人会选择定制旗袍,在婚礼上穿着。所以,我们也要与年轻人积极地沟通,参考他们的想法,制作也要迎合他们的需求。”李侃说。旗袍作为中华女性传统服装,尽显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的性情与气质。而红都始终致力于京式旗袍传统制作技艺的研习与发展,为保护民族传统手工技艺、传承民族服饰文化,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如今,在保持传统“针针计较”技艺的基础上,红都准备将信息化技术手段融入服装设计。“比如3D软件的使用,将让样衣制作周期从过去的30多天,大大缩短为2到3天。这样就可以制作出更多的电子样衣,并迅速进入市场,避免过去样衣制作时间过长的问题。”红都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展览将成为一个崭新的起点,在旗袍演变的过程中,不断将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审美巧妙融合,推陈出新,打造出既具时代感又不失古典韵味的新式旗袍,同时将环保材料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其中,携手旗袍服饰文化迈向更为广阔的舞台,为服装服饰文化注入强劲的动力。未来,红都将建立红都数字博物馆,运用数字化技术保存、呈现老字号发展史料,进一步讲好老字号故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