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欣赏文物 ■记者 周宇杰/摄
12月27日,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重要公共文化设施,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与首都博物馆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共同诠释“都”与“城”的关系,各具特色、珠联璧合。
“运河之舟”全面启航
首都博物馆副馆长谭晓玲表示,北京大运河博物馆设计理念源于古运河图景中的船、帆、水元素。共享大厅屋顶造型像“船”,展陈大楼屋顶造型像“帆”,两座建筑间有一条长约270米、宽约20米的休闲水街。展陈大楼建筑高于共享大厅,5片船帆状的屋顶高低错落,曲线饱满,动感十足。此外,展陈大楼立面通过街巷路口、篷架、门楼等柔化建筑体量的元素与水系结合,形成一处类似于运河驳岸码头的场景。
值得一提的是,这座博物馆全面执行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充分利用清洁能源。冷热源供给来自集中能源站,采用燃气锅炉和冷水机组调峰的地源热泵及水蓄冷、蓄热系统,以满足空调夏季供冷及冬季供暖的常规需求,承担了整座建筑不低于60%的热负荷配置;展陈大楼屋面设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采用与玻璃采光顶相结合的薄膜光电池(碲化镉)发电技术,实现光伏建筑一体化,兼具遮阳功能;建筑外立面采用高性能材料,经综合测算,每年可减少近5000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首都博物馆保护部副主任傅萌介绍,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在展陈大楼周边设置了长达620米的隔震沟,地下一层下方设置了1.8万平方米的隔震层。隔震层内共设有242个隔震支座,其中有197个铅芯叠层钢板橡胶支座,39个普通叠层钢板橡胶支座,6个滑板支座。它们将整座建筑托举起来,阻隔了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大幅提升藏品、人员、场馆建筑的安全性。同时,隔震层、隔震沟的隔离作用对文物库房的防水、防潮也有较大的提升作用。
此外,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将高精度恒温恒湿空调运用在展厅、库房等文物存储、展示空间内,通过CFD模拟,合理设置空调末端,优化空间布局,打造先进的文物展示物理环境;在公共区域利用全空气空调和地暖相结合的方式,为观众提供舒适的参观环境。
人、水、城和谐之美凸显
首都博物馆展览部策展人赵雅卓表示,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围绕大运河与北京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以人、水、城为内容主线,从人文地理视角、生态文明角度展示北京城市发展历史、建设成就,推出一系列重磅展览。
“展陈体系由基本陈列、专题展览、开放展示、临时展览四大类型构成。”赵雅卓介绍,作为基本陈列,“京华通惠 运河永济——北京与大运河历史文化陈列”位于展陈大楼二层的4个展厅。超过1000件文物、艺术品以时间为轴,生动还原大运河发展演变历史,系统展现运河沿线人文历史价值内涵。
两项专题展览与两项临时展览同步开放。专题展“北京大运河揽胜图卷”长27.4米,观众可跟随艺术家的视角共同体验大运河沿途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专题展“不止运河——沉浸式体验展”采用三维衍射系统装置,让观众穿越时空,畅游大运河。临时展“北京画院藏花鸟画精品展”展出吴昌硕、齐白石等多位名家的48件作品,营造出一派鸾翔凤集、百花齐放的盛景。临时展“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发展影像展”紧扣10年来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发展的重要节点,通过同一地点、同一景别、同一视角的对比变化,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拔节成长”和“蝶变重生”。同时,观众还可以参观“石刻园林展示区”“博物馆防震科普展”等。
另外,在展陈大楼二层西侧,以及三层东、西两侧设有公共艺术平台展区。二层西侧陈列已故旅美雕塑艺术家王维力先生的9件雕塑作品。三层东、西侧展示来自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北京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的38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作品及相关文物,包括金漆镶嵌、花丝镶嵌、景泰蓝、玉雕、雕漆、京绣等。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在开馆后还将推出与运河相关的四大主题活动。2024年,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将为观众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展览展示和暖心贴心的公共文化服务,例如,陆续推出“故宫博物院藏古代颜色釉瓷器展”“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珍藏文物展”“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展”等,举办大运河文化学术研讨会等活动,并向公众开放4D影厅、可视化库房等展示空间。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