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吊顶安装作业 ■记者 董一鸣/摄
9月10日上午8点30分,位于房山区的高性能固态锂电池项目1号办公楼内,一台升降车上的工人进行着吊顶涂刷作业,与此同时,地面上十多名工人正在进行大堂的地砖铺设工作,整栋大楼内共有250多名工人各司其职紧张地为内装月中完成交付努力着……
由北京城建集团承建的高性能固态锂电池项目,是北京市“3个100”重点工程。目前,项目施工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我们计划本月底实现1号楼交付,预计到10月底整个项目所有建设任务全部完成,后期设备安装工作也将随之展开。”该项目经理王文龙自信满满地说。
该项目包括标准生产车间、试验车间、综合站房、甲类库房、地下车库和门卫传达室等建筑,将对我国实现电动汽车及相关领域高性能混合固液电解质锂离子电池与固态锂电池研发与生产起到重要作用。
来到2号厂房内,工人们正在对新入场的设备进行安装。脚下地面铺装的钢板并非是临时保护措施,而是为生产锂电池提供重要的安全保障。面积虽不到5万平方米,但是建设过程却一波三折。去年5月份团队进场,面对这个看似框架结构简单的建筑,团队却要与两家设计机构对接。王文龙指着厂房顶部密布的管线说:“最初设计单位主要负责结构,过程当中第二家专业设计机构进场后,根据锂电池研发和生产的需求,对建筑各个环节进行了优化调整。”
锂电池生产研发在国内还属于新兴产业,特别是能够生产固态锂电池的生产线更是凤毛麟角,造成其与普通建筑的结构和使用功能差异巨大,仅在楼板上开洞进行设备预留预埋调整就多达上百个;由于生产设备对地面平整度要求极高,每2平方米范围内,地面的凹凸误差必须控制在2毫米以内,最终打出来的地面甚至要如同镜面一样可以反射人影。
针对现有结构和改动方案要求,王文龙提出应用三维技术手段建立模型,协调两家设计单位共同分析施工重点、难点解决了遇到的各类问题。为了让所有工作衔接紧密,他还对整个项目施工计划进行了全过程细致策划。
该现场共使用了十几台汽车吊进行作业,每一台吊车的位置必须精准控制,否则仅调整一次车辆位置就要耗时30分钟。具体策划中,项目团队针对结构的需要和吊装重量及吊车辐射半径进行研究,在确保所有吊车互不干扰的前提下,合理划分吊装顺序;同时,技术团队与厂家就每一根钢结构的尺寸、生产周期、运输时间、现场摆放等情况进行全流程策划,尽最大可能实现材料随来随用和随用随吊。
除材料和设备的精准调配外,还需要施工人员的高效执行。施工现场划分为三个区,每个区设置一名管理人员对区域内的人员、物资、机械等进行总负责。这样一来形成各区域之间既协调合作,又形成良性竞争机制,确保工程各节点任务顺利完成。
原计划65天完成,实际工期仅用了25天便完成了5000多吨钢结构的施工任务;此外,仅用时30天就完成了16000平方米外墙外立面装饰板的安装任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