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青参加“中国心”2022年度动力日活动                                ■企业/供图

        张艳青今年步入不惑,是一位老北汽人。他2005年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进入北汽开始职业生涯,从一名普通的工程师开始一干就是17年。“北京是我的家乡,我很想在这片热土上干出点儿名堂。我希望有更多的汽车能够搭载我参与研制的发动机。” 张艳青说。秉持着这份初心,他见证了北汽发动机产品开发从无到有的1.0时代一直到现在的市场领先水平产品的3.0时代,也成长为北汽自研发动机技术带头人。他先后获得北汽集团先进职工、通州区科学技术一等奖、首度市民学习之星、通州区优秀科技工作者、北京汽车集团优秀创新人才、北京市第24届优秀青年工程师、北汽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

         硬核研发“魔核”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在过饱和竞争的国内车市中,北京汽车量产下线的全新紧凑型SUV魔方,是北京汽车的新“绝活”。与华为智能座舱一起,引起消费者强烈兴趣的还有魔方搭载的1.5T魔核发动机。它实现了138kW最大功率以及高达39.2%的超高热效率,在自主动力市场第一梯队的地位已毋庸置疑,并一举斩获了第十六届“中国心”十佳发动机大奖。

        这个“魔核”是张艳青和北汽动力研发团队的又一杰作,三年多以前,他担任了该项目研发的子项目管理。在他看来,魔核动力是“破茧成蝶”的一代,回顾北汽动力研发史,北汽的第一代产品是吸收并升级萨博技术平台而来,第二代动力产品是与国际知名咨询公司合作开发,而魔核动力则完全是北汽自主开发的动力产品,真正反映了北汽的研发水平。

        说起专业来,张艳青总是津津乐道,接手魔核动力项目之后,张艳青时常陷入沉思之中……最近几年,汽车行业发展的步伐放缓,北汽自主需要有突破性的产品,我们到底要开发一台什么样的发动机呢?张艳青用行动做出了选择。

        “重新确定发动机的开发指标。”张艳青一声令下,团队把市场上发动机单项指标中的“天花板”全部搜集到位,对照这些高标准指标调整魔核动力指标体系,一遍遍刷新性能标准,1482项崭新指标,涉及性能、成本、进度、质量等发动机开发的各个维度,每一个都充满了挑战,出现在团队的面前。

         将心比心激发团队“血性”

        “知识分子的特点是要干能产生兴奋感、成就感和荣誉感的事情,薪酬和工作量不是首要条件。”能够将心比心对于工程师出身的张艳青来说,是一个管理优势。

        工作中他十分注意激发工程师的“血性”,当魔核动力项目的指标重新提升公布之后,有一些人也表示难度很大,他就和工程师们说:“你觉得我们干一个业内中庸的产品有意思吗?我们为什么不能干出一个首屈一指,你聚会喝酒的时候也能吹吹牛啊!”朴实的话语让工程师们瞬间“破防”。他在上级大力支持下,以项目开发为核心,打破部门壁垒,成立项目作战室,组建青年突击队,集中了各业务部门的优势资源,树立“付出必有回报”的价值创造理念,激发员工活力。

        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张艳青创新早会的“一站一战”文化,让每个项目成员从内心感受到项目的紧迫性及挑战性,白天各司其职、晚上联合评审。他常在团队里说:“我们做的不仅仅是一款产品,将来它更是一款商品,我们需要超乎顾客的期望才能让商品出位。”

         激情打造“极致中的极致”

        在《汽车发动机性能试验方法》的国家标准中,生产一致性试验允差值这一数值的最高要求是4%,但在“魔核”上,差值要求控制在1.5%以内,这意味着,魔核动力1.5T发动机的性能要做到“极致中的极致”。

        魔核发动机的设计理念就是从用户的场景出发,为了使发动机涵盖的使用场景更充分,在两年时间里,魔核发动机做了105种实验,累计4万小时,验证时长是以往机型的2.5倍。

        “一台好不叫好,台台好才是好。”张艳青讲道,“对于发动机,我们从设计到采购、质量、生产都保证了产品的一致性,我们的发动机下线合格率可以做到99.97%,远超行业平均90%左右的水平。”

        面对汽车电动化趋势,作为一个汽车动力专家,张艳青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近五年以来,国内车企都在发展新能源车型,但同时仍然在加强燃油发动机的投入,技术水平大幅提升比肩欧美;按照国家‘双碳’战略的要求,混合动力汽车会有很宽广的发展前景,氢燃料发动机,混动专用发动机,这些都是我们需要研究的……”近期,张艳青率领团队应用“VGT+Miller”技术方案;通过双电机混动课题,完成混动自主软件平台PDCU(混动域控自主软件平台) 2.0架构升级,为北汽全面混动化奠定了技术基础;完成了北汽混动“十四五”规划和北汽混动路线发展蓝图的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