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正在进行剧院舞台架构的安装 ■记者 董一鸣/摄
2月26日上午10点半,阳光明媚的城市副中心剧院工程现场,北京建工集团项目经理吴良良和总工程师付雅娣正在会议室商量新增的屋面悬挂部分方案。“春节前,业主提出新的使用需求,我们要在屋面新增悬挂幕布的预留预埋位置,现在方案已经出来了,幕墙分包单位这两天就可以开始施工了。”吴良良说。
此时,施工现场的数百名工人已在不同施工区域紧张地忙碌。“目前我们工地已经有超过700名各专业工人投入到施工中。2022年我们的施工任务主要是机电安装、装饰装修等。由于剧院工程设计的舞台工艺复杂,特别是结合声学要求的工艺设备较多,预计今年我们的专业分包单位将超过100家。”付雅娣说。
几乎是常规公建项目近三倍之多的分包数量让吴良良最近忙得不可开交。而要协调组织这么多的专业分包单位进场施工,无论是材料组织、人员安排、工艺工序排布,都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新课题。
作为这个课题的“老师”,建工集团的项目管理团队必须做好“备课”。考虑到今年底项目要全面实现竣工,春节前,吴良良和付雅娣等管理核心成员便提前开始对各项专业分包的施工方案进行节点优化,将专业分类组织,并根据功能需要确定进场顺序,同时提前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调整,为节后创造最佳的施工条件,提高各分包工效。
针对大宗石材采购方案,项目管理人员提前与厂家联系,发现由于疫情和其他不利因素影响,本来预定的货物无法按时提供足额供给,项目部将这一问题及时反映到业主单位,在节前紧急调整了供应厂家,确保结构装修主要物资的石材“不断顿儿”。
装修施工计划的优化上,付雅娣将原本需要逐条拼接到墙面,厚度近7厘米的石材变为在地面整体拼装到一起后再进行提升安装。“厚石材空中拼接不方便,工人降效严重,我们采用地面整体拼装后,施工效率比空中单条拼装提高了30%。”付雅娣说。
诸多调整中,让项目最引以为豪的便是如今正在服务剧场、琴房等区域机电管线安装的排查软件。这套软件由项目团队依托BIM小组自主研发,形成了剧院声学要求与噪音影响这两个矛盾的最佳解决方案。“我们剧院内部涉及观众厅、高级会议室、排练厅、琴房,它们对噪音的控制要求极为严格,虽然设计时会根据声学要求将管线尽量远离这些区域,但是剧院内部管线太多,为了防止个别管线图纸的位置出现偏差,我们不能有一点马虎。”付雅娣说。
这套软件类似word中的同类关键词搜索功能,技术人员按照设计标准将各项数值输入软件,并同机电管线的BIM图纸进行关联,软件会对重点区域的管线实际位置进行搜索,并自动提示超标管线位置,吴良良说:“这样一来我们在管线施工前,便可以提前调整管线位置,改变了以往需要施工完成后再人工测量和返工的问题,提高了管线施工效率。”
除了机电安装和装修工作,今年吴良良的团队还要完成几乎环绕副中心剧院一圈的环型台阶主体结构施工。这圈台阶共分五个部分,几乎绕着建筑外围一圈,“它们要与主体结构连接,作为日后观众在三个建筑之间行走的室外公共空间,所以我们必须等到主体结构完成后才施工。别看就是一圈台阶,混凝土的浇筑量达到了近3万立方米,几乎相当于一栋普通住宅楼的用量。”吴良良说。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