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者在进行项目地下结构施工 ■记者 董一鸣/摄
“下午我们要去设计院碰一下外装的样品方案,您有时间咱们一起吧。”2月9日上午10点,北京城建集团地铁6号线东四站织补工程项目经理曾广桃正和业主负责人商量项目的外立面装修工作。“预计4月底,我们7个院落的地上主体结构将完成,国庆节前将实现项目整体亮相,向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献礼。”曾广桃表示。
此时在地下几十米深的作业面,60多名工人正在紧张地进行底板钢筋绑扎作业。东四织补项目位于隆福寺商业街内,建成后将成为商业街文化展示的重要窗口。项目地下两层及地上首层为文化商业空间,与地铁5、6号线连通,设置有地下商业街;二、三层主要为7个院落单元组成的不同文化创意空间,充分展现隆福寺历史、文化、空间的现代传承。
该工程的场地条件近乎于苛刻,这让项目团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2020年2月项目开工建设,团队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基础结构柱与原有地铁施工竖井重叠。“我们项目采用盖挖逆作法施工,需要先做地下结构的顶板,将其扣在地面,再从板下向地下掏出空间。”曾广桃说。
要撑起顶板,需要92根竖向支撑的立柱来保证水平梁板及基坑安全,可在这个区域地下有3个原地铁施工留下的混凝土竖井,5根立柱正好与竖井结构重合。由于竖井及横通道与地铁相通,常规旋挖成孔水下灌注桩工艺极易因竖井及横通道回填不实,造成泥浆流入地铁轨道内,从而影响地铁运行,需要保证地铁正常运行和变形量控制在2毫米以内,如何完成这5根桩柱成了技术团队攻克的难题。
最终,项目使用了套筒跟进回旋钻机工艺解决了这个难题。施工中,项目团队先在重合位置向地下插入一个直径2.2米的钢套筒,等套筒抵达竖井结构位置时,再将直径2.1米的旋挖钻伸入套筒,通过旋挖的破碎能力将重合部分的混凝土结构如同绞肉一样打碎再吸出来,由于套筒稳定性高,可确保打碎过程中不影响竖井其他部分,进而减少对地铁的扰动。在施工中,技术人员时时监控地铁结构变形和位移,最终实现了变形低于2毫米。
超深淤泥土层上层滞水对基坑的影响也是施工的难题之一。根据地质勘察报告,地下20米处出现了2-4米厚淤泥层,而其上下都是沙土层,如同汉堡一样夹住淤泥层,由于淤泥层的渗透性极低,上部沙土层的水无法向下渗透,可工程一旦开挖,势必基坑外淤泥层上层的滞水极易通过已有4年的桩外旋喷桩流入基坑,造成流砂塌方隐患。为此,项目团队在基坑北面和东侧通过在围护桩间打孔穿过旋喷桩提前注浆的方法,如同打针一样向淤泥层和上部沙土层中的桩外4米内注入水玻璃和水泥双液浆,形成一个封闭的止水帷幕,少量渗入基坑内的水用水泵抽走,及时锚喷,避免了流砂和塌方风险,保证了地下基坑施工安全。
面对紧张的工期,曾广桃和项目团队已连续两个春节放弃了休息。“由于地下施工安全要求高,我们这个春节期间将最下面的底板进行了施工,确保从地下撑起基坑。”曾广桃介绍,目前,项目的2、3号院已完成主体结构施工,地下结构也完成了超90%,地上结构特别是装修方案的确定,成为下一步曾广桃最关心的地方。
考虑到项目要恢复明清时期风貌,古建的建造形制和颜色搭配成为团队与设计院反复讨论的重点课题,用建设者的耐心和细致让建筑每一寸肌理都恢复北京传统建筑风貌,为东城区乃至整个北京市雕琢一条古韵十足的历史文化街区。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