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场下增加标准速滑馆,让月坛体育场增加更多运动体验 ■记者 董一鸣/摄
12月6日,西二环外的月坛体育中心施工改造现场,工人们正在进行足球场地面清理,随后覆土整修等工作将陆续启动,这个西城区最大的综合体育中心将实现主体竣工,未来可为西城居民提供更多优质的体育服务。
月坛体育场基础设施升级改造二期项目位于原月坛体育中心,相比原先中心仅有地上足球场和几个室外篮球场,改造升级后的项目在保证地面标准足球场的同时在地下设置了两个篮球馆以及一个标准速滑馆,此外新增地下停车位300余个,可以为周边居民和企事业单位提供更为丰富的体育服务。
对北京城建集团月坛体育场基础设施升级改造二期项目经理鞠学申和团队而言,地处繁华闹市区带来的并不是便利的施工条件,反而增加了诸多困难。
“我们基坑的面积与施工范围几乎重合,仅有北面有200平方米的场地,这对于近3万平方米的建筑而言几乎等于没有。”鞠学申说。
整个项目东临二环路辅路,南边一墙之隔就是正在使用的体育馆和加油站,西侧的原足球场看台贴在基坑边,北侧月坛北街车水马龙……
相比常规工程现场的钢筋加工棚、堆料场、木工加工区等设施,在这里都变成了奢侈。“我们项目每天进多少料?用多少料?什么时间进?车辆什么时候走?等问题远比施工技术更加困难。”鞠学申说。
施工开始前,项目针对实际困难确定了底板浇筑、基坑支护、结构施工等几个关键节点的关门日期,并充分考虑项目地理位置带来的各项停工管控措施,将工作细化到小时为单位策划。
项目部还考虑到周边临时管控措施多等不确定因素,在各关键工序前都会制定备用方案,鞠学申说:“比如周边临时交通管制,原本的车辆运输计划就全部废掉,但现场施工决不能停工,我们的备用方案便是利用现有材料进行可施工作业面的分散施工,度过管制期。即便是备用方案也要与原始方案一样细致,这些虽然增加了团队的工作量,但也培养了我们细致周到的工作态度。”
现场组织有方才能推动工程有条不紊落实。由于整个工程为全地下结构,其中速滑馆的大空间带来了无立柱设计,需要在施工中使用预应力技术。“这种技术如同张拉的弓一样,将房顶作为弓背绷住劲儿,再以钢结构作为弓弦拉住屋面,并将受力传递到四周的墙体上。而整个项目的预应力最大跨度为100米,在地下预应力施工中也极为罕见。” 鞠学申说。
预应力技术从北京奥运会便得以在奥运场馆应用,但是在北京地下结构使用预应力技术的为数不多。整个现场作业面紧张,无法像传统工艺倒运材料,所有材料只能通过3个导料口送到地下,这无形中增加了施工作业的难度;同时顶板受力有限,无法大量堆积材料,其原因便是考虑到给预应力结构减重,整个1800平方米预应力面积的顶板采用“三明治”顶板,即两层混凝土中间加上防火阻燃的环保泡沫层,这种设计优化需要两次对顶板进行浇筑,无形中增加了施工的工作量;为了保证地下预应力施工的安全,项目部还引入了自动信息化监控平台,对预应力涉及的每一个关键受力点进行卸载前的24小时监控,并实现手机端实时查看和超限自动预警,确保地下场馆建设时的安全。
鞠学申坦言,城中心的改造项目作为城市更新中的代表,政府、业主、施工单位几方合力至关重要。“我们这个项目之所以能够如此快速地完成,与各方的积极努力密不可分,各种协调会、专题分析会都成为工程建设不可或缺的帮助。”鞠学申说。
根据施工计划,本项目完成所有建设工作后,将尽快实现工程竣工验收。明年项目将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尽快向社会公众开放。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