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在松树上觅食 ■市园林绿化局/供图
黑鹳、大鸨、天鹅、鸿雁、灰鹤……北京日前已成为候鸟的天堂,它们悠然地享受着“好客”的北京专门提供的“饕餮盛宴”。记者从市园林绿化局了解到,进入候鸟迁飞季以来,北京的10个国家级、33个市级监测站密切监测候鸟迁飞情况。随着秋冬迁徙高峰的到来,鸟类监测数量正逐步上升。鸟类专家表示,根据以往的监测报告和目前的监测数据分析,今冬京城候鸟有300万只左右。北京在园林绿化建设中统筹考虑动物“居民”的吃、喝、住、行需求,包括候鸟在内的野生动物种群逐步增长,北京已成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首都之一。
副中心来了3只大鸨
这一阵,3只出现在城市副中心的大鸨成了北京观鸟圈的“明星”。北京麋鹿苑研究员郭耕介绍:“大鸨是鸨形目鸨科鸨属的鸟类,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确定其为世界易危物种,与大熊猫级别一样。”
统计数据显示,大鸨在世界的数量只有数千只。为减少观鸟人群对鸟类的影响,市园林绿化部门提前安排,除密切监测外还制作了多块宣传标语,张贴在可能拍摄大鸨的位置,提醒大家不要惊扰、投喂影响动物,给它们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副中心爱鸟会组织了200多名志愿者和其他爱鸟组织共同守护大鸨。现在,每天至少有8名志愿者分成上午、下午两组维持和劝导大家文明观鸟和做好疫情防控。
城市绿心引来多种飞禽走兽
坐落于城市副中心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面积达11.2平方公里。为了恢复生物多样性,城市绿心率先探索建设了生态保育核,局部保留荒野状态,并设置本杰士堆、动物迁徙廊道,在保育核内混合播种了先锋抗性强的树种、灌木草种以及慢生植物,渐次形成荒草、灌草、疏林、密林的风貌,其中食源蜜源植物占38%。城市绿心栽种乡土树种达到44.3万株,占总株树的88.1%,形成了完整的小动物美食供应链,春天有甜美的花粉、花蜜;夏天有多汁的桑葚,甜脆的李子、杏子;秋天有吃不完的山楂、海棠、柿子,各类饱满丰腴的种子;就连萧瑟的冬季,还有大量坚果可寻。
据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管理单位统计,在开园以来的短短一年中,已监测到了70多种飞禽走兽,绝大多数在生态保育核范围内被发现,其中包括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雀鹰、灰脸鵟鹰、纵纹腹小鸮、短耳鸮,刺猬、黄鼬等,近自然的栖息环境使城市绿心内野生动物种群越来越壮大。
多措并举保护北京生物多样性
根据市园林绿化局在10月公布的全市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显示,北京市共有596种陆生野生动物,其中两栖爬行类30种、兽类63种、鸟类503种。北京拥有503种野生鸟类,占我国鸟类物种数的比例超过三分之一,在二十国集团(G20)国家首都中排名第二。
市园林绿化局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处处长张志明介绍,在2018年北京市启动新一轮百万亩绿化造林时,明确提出构建互联互通的森林湿地生态系统,为提高生物多样性奠定基础。在植物选择方面,提出了“乡土、长寿、抗逆、食源、美观”植物选择标准,除考虑景观和绿化效益外,植物配置还要重视动物取食、栖息生态环境的营建。2020年6月1日,北京实施《北京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将全市所有野生动物纳入保护范围,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禁食制度体系,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发力”,从根源上遏制滥食野生动物的行为。
近年来,市园林绿化局通过保护修复野生动物栖息地,加强野生动物救护和疫源疫病监测,与公安、市场监管、城管执法等部门密切配合,严厉打击非法猎捕和经营利用野生动物的违法犯罪行为等一系列工作,不断加大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力度,为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奠定坚实的绿色生态基础。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