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黄丸制作工序——“过手筛” ■企业/供图
“作西黄丸,要达到“光、亮、圆、齐”的标准。”同仁堂制药师傅拿着手筛,一只手转,一只手摇,上千粒药丸均匀地在直径60至80厘米的手筛中摊开,药丸一遍遍地通过筛子眼,最终选出合格的成品。“在制药环节,西黄丸以其精妙、复杂的操作,成为中成药生产领域中的一颗‘明星’,形成了粉碎和细料套研技艺、起模子泛丸技艺、阴干选粒技艺在内的独特的传统制作技艺。”同仁堂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
近日,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公司的同仁堂西黄丸传统制作技艺入选北京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这标志着企业悉心保存、传承至今的这一历史悠久的传统制作技艺被赋予了更高的文化价值和社会认可。
选料上乘 上等天然麝香和天然牛黄
“作为一家有350余年传承历史的中医药老字号,北京同仁堂拥有一大批中药传统制剂方法和制药‘绝技’,其中就包括西黄丸传统制作技艺。”同仁堂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同仁堂西黄丸的生产可以追溯到清代同治八年(1870年),其功能主治为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用于热毒壅结所致的痈疽疔毒、瘰疬、流注,癌肿。
很多人问,同仁堂的西黄丸好在哪?“头一条就是配方独特。”同仁堂集团相关负责人说,西黄丸处方由牛黄、麝香、乳香(醋炙)、没药(醋炙)四味中药组成。牛黄、麝香属于珍贵的动物细料,可消肿止痛、活血通经。乳香、没药,有活血化瘀、散结止痛的功效。“此外,‘选料上乘’也必不可少。”同仁堂集团相关负责人说,在全国的西黄丸生产厂家中,同仁堂是唯一获许使用天然麝香和天然牛黄的生产厂家。企业生产所用天然牛黄、麝香均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同仁堂贵细药材鉴别专家芦广荣把关,保证优质上等纯天然。”同仁堂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制药环节,西黄丸更是精妙,“就拿‘细料套研’来说,西黄丸属于同仁堂传统泛制法糊丸制剂,使用熟黄米糊作为黏合剂,不仅能够延长药效,又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但也因其粘性与制作难度较大,更考验制作的高超水准与技艺传承。”
精细制作 等量递增加料保证药效
西黄丸在制作过程中,并不是简单的把牛黄、麝香等细料药材和配料(熟黄米糊)简单混合,而是通过等量递增的方法进行加料,按一定的比例每隔半小时加进粗料后不断地混合搅拌。“西黄丸的个头在中药里面属于‘微丸’——药丸的直径小于2.5毫米,跟一粒芝麻不相上下。通过技师的操作,最终可达到将天然牛黄、麝香等贵重药材,均匀地分布在一粒粒药丸中,每粒药丸中的含量、成分必须一致,保证药效稳定。”同仁堂制药师傅说。
“制作西黄丸,要达到‘光、亮、圆、齐’的标准,用好手筛是基本功。”一位同仁堂老师傅回忆说,“刚入行的时候,根本记不清多少个晚上是在工位旁边摇着手筛度过的,只记得练到最后,受伤血泡摞血泡,都磨成了老茧。”摇完手筛,药丸还需要闯过“闯亮”环节,即上光工序。要保证药丸颜色正,而且光亮,细心观察把握包衣时机很重要,3-4个小时的“闯亮”时间必不可少。
作为西黄丸主要生产场所,同仁堂以创建首席技师工作室为载体,实现了西黄丸制作技艺的有序传承。同仁堂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西黄丸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宁,从工艺规程的理论知识到西黄丸制作的各个工序,从计算模子量、起模子到培面、上光等各道工序,将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倾囊相授,让西黄丸传统制作技艺薪火相传。”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