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全局性、历史性意义的重要会议,系统阐述了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成为贯穿“十四五”发展的主题主线。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和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再次阐述了相关重要问题,为“十四五”及更长时期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从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三个方面,理解把握五中全会的主题主线
(一)新发展阶段:变“危”为“机”,再开新局,充分认识发展的历史方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阶段,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这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进入新发展阶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我国处于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胜利在望、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这个发展阶段立足于“十三五”取得的十个方面巨大成就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经济社会恢复走在前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在此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是我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发展阶段,也表明我国处于新的历史方位。
(二)新发展理念:创新思路,优化路径,着力激发发展的新动力
五年前,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五年来,新发展理念在经济社会实践中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和丰富发展,理论体系不断完善,核心要义不断丰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新发展理念,并将其作为“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发展理念的历史沿延续性和时代创新性,成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干部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要从根本宗旨把握新发展理念,从问题导向把握新发展理念,从忧患意识把握新发展理念。五中全会《建议》中,从“十四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到12项重点任务,再到2035年远景目标,新发展理念始终贯彻其中。过去的实践证明,新发展理念是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的法宝,未来的实践也将证明,新发展理念是激发发展动力、开创发展新篇的根本法宝。
(三)新发展格局:顺应形势,主动作为,加快形成面向未来的战略布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党对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和实践运用。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干部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继续完成“三去一降一补”的重要任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必须更强调自主创新;构建新发展格局,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必须具备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构建新发展格局符合经济客观规律,我国作为大国经济已具备国内循环的良好基础;同时,目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客观要求我国建立以内循环为主的新经济体系。
二、认真学习领会北京“十四五”规划,切实增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一)以首都发展为统领,实现“六个明显提升”,是北京新发展阶段的重要目标
市委十二届十五次全会对北京市新发展阶段的发展目标作了部署安排,蔡奇书记在相关讲话中对北京新发展阶段作了阐述,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启示我们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判断。
新发展阶段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是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北京作为首都,要在新发展阶段的奋斗征程上走在全国前列。要前瞻十五年,干好这五年,奋斗每一年,积小胜为大胜。锚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目标,实现首都功能、京津冀协同发展水平、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生态文明、民生福祉、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六个明显提升”。要以首都发展为统领,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不断优化提升首都功能,将“四个中心”“四个服务”所蕴含的巨大能量充分释放出来,实现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好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二)做到“六个更加突出”,是北京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
根据市委十二届十五次全会安排,北京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任务是“六个更加突出”。一是更加突出创新发展,发挥北京科技创新资源丰富的优势,在创新发展中做开路先锋。二是更加突出开放发展,以“两区”建设、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签署等为契机,在更高水平上推动对外开放。三是更加突出区域协调,推动南北城均衡发展,坚持大城市带动大京郊、大京郊服务大城市。四是更加突出绿色发展,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争取率先实现碳中和。五是更加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紧扣“七有”“五性”,深入推进“吹哨报到”“接诉即办”,解决好“一老一小”、住房等民生问题,抓好垃圾分类和物业管理两个“关键小事”。六是更加突出安全发展,这是发展的前提。要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持续推进平安北京建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切实维护首都安全稳定。
(三)在紧要处落好“五子”,是北京率先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
市委十二届十五次全会指出,北京率先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重点是要在五个方面落好“子”。第一“子”是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第二“子”是推进“两区”建设,第三“子”是数字经济,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第四“子”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和创造新需求。第五“子”是深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三、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努力推动首都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努力推动首都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是京投公司“十四五”时期的重要任务。
(一)坚持创新驱动,推动轨道交通发展动能转换
“十四五”期间,京投公司将全力推进向“投资+创新”转型,着力提高创新发展水平。一是依托“两个平台,两个基地,两支基金”,以创新链带动北京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发展。二是充分利用5G、大数据、云平台、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打造智慧客服、智慧运维、智慧调度、智慧建设、智慧制造为主的北京智慧轨道交通体系。三是以地铁、市郊铁路建设为契机,积极为新技术、新产品提供应用场景,推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助力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和数字经济发展。
(二)坚持协调发展,打造融合的轨道交通
在轨道交通自身的协调发展上,一是致力于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的融合,以服务北京城市发展为目标,全面落实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理念,围绕轨道交通场站及周边区域,开展一体化全链条管理服务,加强轨道交通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的有机融合。二是致力于实现“四网融合”,打造国家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郊铁路、城市地铁四层轨道交通协调发展的网络。三是致力于轨道交通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相融合,全面推进以轨道交通为重点的区域交通一体化,建成全面覆盖、互联互通的立体交通格局,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特别是围绕北三县、武清、固安、涿州等区域打造“一小时通勤圈”,为疏解非首都功能、构建京津冀现代都市圈提供有力支撑。
(三)坚持绿色发展,努力提高轨道交通出行比例
城市轨道交通具有运量大、效率高、能耗低、集约化的优势,有研究表明,轨道交通百公里人均能耗仅为小汽车的5%,而且在温室气体排放、雨污水分流处理、节约非再生能源、减振及噪声控制等方面的技术,为城市绿色发展提供了较好支持,对于建设节能环保的交通系统、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具有现实意义;提高轨道交通在城市交通当中的出行比例,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北京轨道交通占全方式出行的比例仅为17%,远低于东京、伦敦、巴黎等国际城市,也低于国内的上海、深圳,提高轨道交通出行比例任重道远。“十四五”期间,要把提高全方式出行比例作为轨道交通发展的重要任务,争取到2025年末实现轨道交通(含市郊铁路)运营里程不低于1400公里、人均运营里程不低于0.60公里/万人、总体线网密度持续提升;同时,结合智慧轨道交通建设,优化轨道交通规划和运行组织方式,同时,集约利用轨道交通沿线土地、空间等资源,实现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四)坚持开放发展,提升轨道交通全生命周期管理水平
从国际上看,要积极借鉴、充分吸收东京、伦敦、纽约等城市轨道交通先进地区的经验,提高首都轨道交通全链条管理水平。在国内,要加强与香港、上海、深圳等地多方面合作,互通有无,借鉴经验。同时,着眼于提高首都轨道交通的影响力,立足北京长期积累的管理与技术经验,打造轨道交通的“北京标准”和“北京模式”,争取辐射京外地区,输出轨道交通全过程管理、TOD开发、高端装备制造等多维度、多层次的经验模式,引领带动其他地区轨道交通发展。
(五)坚持共享发展,加快建设“人民的轨道交通”
以满足人民对轨道交通的需求为出发点,围绕服务市民出行的核心任务,提升轨道交通的安全性、便利性、高效性、舒适性。突出“安全发展”理念,进一步满足人民安全出行需求,深化“隐患即事故”和“追求零风险”等安全理念,强化设备故障检测诊断、大客流预警等科技的应用,提升风险辨识、预警、防范及处置能力。进一步满足人民便利出行需求,提升轨道交通服务覆盖范围,优化轨道交通站点设置,强化不同制式轨道交通换乘衔接,完善轨道交通与地面交通接驳设施配置。进一步满足人民高效出行需求,优化运营组织,提升线网运行效率,加强多制式轨道交通规划衔接与信息互联互通,高效服务通勤、旅游等乘客日常需求。进一步满足人民舒适出行需求,提升技术水平,缩短发车间隔,提高客流与运力匹配度,有效降低高峰时段拥挤度,持续改进车站配套便民设施,全方位改善乘车体验。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