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威高端装备制造项目团队提前15 天完成主体结构封顶 ■企业/供图
历经272天的日夜奋战,巴威高端装备制造项目团队较计划提前15天完成主体结构封顶。目前,工程正处于二次结构、钢结构施工阶段,预计8月中旬进入装修阶段。
该项目由北京建工集团和京城机电公司两家市管企业联合建设,是北京市国资委系统首个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型落地项目,也是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重要工程,建成后将有效带动产业上下游发展,形成一个产业发展集群,促进当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提升。工程位于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工业园区,总建筑面积约79000平方米,包括巴威公司办公楼、联合厂房、综合仓库等多个功能分区。
桩基施工鏖战极寒天气
2021年1月,工程正值桩基施工阶段,零下20多度的极寒天气给现场施工带来巨大挑战。
“为保证工程结构满足防腐蚀要求,我们需要在桩基表面涂刷环氧沥青或聚氨酯沥青涂层,涂刷后还需做最小厚度为50毫米的混凝土保护层。正常天气下,按照原设计图纸进行施工没有任何问题,但当时曹妃甸平均气温达零下23度,水杯里的水都结冰了,根本无法进行桩基表面的涂刷、保护层施工。”项目党支部书记兼项目经理赵建红说。
为解决这一施工难题,生产、技术、商务三个系统协同联动,召开了多次专题研讨会,最终决定将抗硫酸盐的外加剂、钢筋阻锈剂拌合到混凝土中,直接让混凝土的性能满足结构防腐蚀要求,而无需在桩基表面涂刷防腐涂层和保护层。通过调整施工工艺,项目团队扭转了极寒天气下影响工期进度的不利局面,同时确保了基础防腐工程的施工质量。
多个单体交叉作业提高进度
工程包含13个单体,涉及混凝土框架结构、钢结构、围护结构等多种结构形式。当多个单体同时开展交叉作业时,项目团队必须要保证人员、材料、机械的合理调配与有效使用,以此来优化项目资源配置,满足工程施工需要。
施工现场作业高峰期,一台塔吊需供应食堂、办公楼、宿舍楼、综合仓库四个单体的物料需求。如何提高塔吊利用率,确保每个单体所需物料都能按时调运至作业面,成为了工长吴凯心中的一块大石头。
“从混凝土开始浇筑的那一刻起,各班组塔吊使用顺序和时间就已经确定好。”吴凯说。混凝土浇筑完成后第一天,劳务队开始进行放线养护;下午2点,木工开启备料模式,使用塔吊将主体施工内模架材料(钢管)调运至作业面;下午5点,外架工使用塔吊将钢管扣件等材料调运至作业面。第二天,木工、外架工同时进行内模支撑、外架施工,待顶板搭设完成且清扫干净后交付于钢筋作业班组,钢筋作业班组再使用塔吊进行钢筋备料。
“钢筋绑扎、机电布管两道工序交叉作业且任务量较大。为了确保工期进度,我们与机电分包相互配合、协同作业,结合现场实际,提出了‘无衔接零空挡’工作法。”工长聂海璐说。项目团队提前制定每日施工计划,明确每一个单体的具体作业区、人材机配备情况以及钢筋绑扎量,并将施工计划同步报送至机电分包。
施工现场,由生产系统自发组成的巡检巡查小分队,每日定点到项目现场作督促指导,确保当天下午6点前完成底筋的钢筋绑扎,为机电布管留出作业时间;每日下午6点之后的4个小时是机电布管施工的黄金时期,施工人员争分夺秒、挑灯夜战,按照白天土建作业区域依次完成布管工作,实现土建施工与机电施工的无缝衔接。
特殊单体浇筑难度高
重容探伤室和膜式壁探伤室用于为射线探伤检测。由于单体用途特殊,施工过程中墙体不能分层浇筑,还要避免混凝土施工裂缝等问题。施工前,项目团队主动联系混凝土加工厂商,经多次沟通协调,双方确定了一个适合新型混凝土配合比,从原材料上减少了因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导致的膨胀型裂缝。
经与设计单位、建设单位进行多次协商,最终决定将高度较大的重容探伤室分两次浇筑,高度较小的膜式壁探伤室一次性浇筑。“在重容探伤室墙体分层浇筑的部位,我们设计了一圈企口槽,并在墙体植入4毫米厚的止水钢板,避免因为此处的施工缝导致后期探伤室使用过程中射线辐射泄漏。”项目技术总工李云飞说。
施工过程中,探伤室墙体最厚厚度达2.2米,导致墙体支模难度陡增。李云飞带领团队进行“施工模拟演练”,将墙体的模板铺设、主次龙骨排布通过BIM建模,初步证实了模架方案的可行性,并率先应用到较小型的膜式壁探伤室混凝土浇筑施工中。
“膜式壁探伤室的建筑高度为7.5米,混凝土浇筑需一次成型,不能留设施工缝。我们采用推移式连续浇筑的施工方法,浇筑一旦开始就不能离开现场。”项目生产工长方立伟说。从6月13日到6月14日,耗时一天一夜,方立伟和质量员吴井旭轮番上阵,坚守在施工现场,全程督促指导混凝土施工作业,浇筑完成,项目团队又啃下了一块“硬骨头”。
施工关键期严把质量关口
2021年5月底,工程处于主体结构和二次结构转接的关键阶段。“针对工期要求,我们把现存的质量问题进行梳理整合,按照图集、规范要求‘对症下药’。”项目机电经理、党员责任区负责人卢嘎讲到,他带领多名青年党员及群众担负起为现场质量问题精准“把脉开方”的重任。
现场施工中,为防止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因养护不及时导致产生裂缝,党员责任区成员对混凝土浇筑完成后的养护问题进行全过程督促指导,确保混凝土浇筑完成后随即覆盖塑料薄膜,同时要求劳务分包设立专人进行洒水养护法,确保养护天数不低于7天,洒水次数每日不低于4次。
“在现场巡检巡查过程中,我发现部分主体结构板、梁底由于无保护层或保护层间距过大,导致顶板梁钢筋极易遭受腐蚀,钢筋失去对混凝土原有的握裹作用,降低了构件强度和使用年限。”党员责任区例会上,青年党员吴井旭大胆提出质疑。
在深入研讨交流后,项目团队决定对板底保护层采用15毫米厚水泥砂浆垫块,对梁底、梁两侧保护层采用20毫米厚水泥砂浆垫块,以保证保护层厚度。同时在施工、验收时加大梁、板筋保护层检查力度,对无保护层和保护层间距过大问题立即叫停整改,确保施工质量持续提升。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