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壁上清晰可见用投影射灯打上的企业文化标语 ■记者 董一鸣/摄
“通过两天对首钢矿业公司的实地探访,我觉得‘铁源文化’作为这家企业60余年的代表性文化,可以概括为文化自觉的样本、发展增值的样本、持之以恒的样本、有效衔接的样本,建设方法借鉴意义强,为全国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全国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基地评审会现场,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理事长孟凡驰这样形容首钢矿业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该企业也通过评审成为中国冶金矿山行业首家获评企业。从1959年建厂至今凝聚的“铁源文化”也成为引领企业改革创新,推动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秘诀。
创业攻坚衍生“铁源文化”
“我们从建矿至今,累计生产各类矿粉产品做成1立方米大小的方块可以绕赤道35圈。”首钢矿业公司党委书记王自亭说。
1959年,首钢集团的建设者来到位于唐山市迁安的这片铁矿区开启了创业大门。首钢迁安矿区的建设也宣告首钢“有铁无矿”历史的终结。“住农户、啃窝头、搞三通、修铁路……”便是那个时代首钢矿业公司创业者的真实写照,企业涌现出“铁燕子”凿岩班等一批攻坚典型,成为那个时期展示企业文化的代表。艰苦环境下必然锻造出百炼成钢的气魄。因矿而生、伴矿而兴、助矿而强的“铁源文化”便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
文化根基,代代相传。近年来,首矿公司通过企业文化植入式引导,推动员工在技术创效、科技创新等领域取得国家级荣誉,共有16名职工被评为“全国冶金矿山行业技术能手”,2名职工被评为“全国钢铁行业技术能手”,10名职工被评为“全国技术能手”,他们中80%都是“80后”“90后”。
弘扬传统塑造“铁源文化”
“一个企业离开历史去谈文化,容易变成单纯喊口号。”首钢矿业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董伟说。
2014年开始,首矿公司利用两年半采访一千多人,收集珍贵历史照片上万幅,于2016年出版了159万字的《铁源记忆》丛书,以口述历史为主要形式,还原了几代矿山人接续奋斗的图景。2017年,企业出版了52万字的《矿山工匠》,讲述了建矿以来45位一线工匠的故事。2018年,首矿公司对“铁源文化”系统梳理,形成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文化、自强不息的物质文化、艰苦奋斗的行为文化、严格管理的制度文化、和谐美丽的家园文化的五大体系,并推出企业文化手册,摘录出60例经典历史故事,自编自导自演了“铁源记忆”大型历史剧,对“铁源文化”集中诠释。2019年,首矿公司建成了文化馆,系统展示企业发展历程、转型升级成果、产品技术创新以及党建和思想文化。
“我们以寻根的方式,把原汁原味的历史故事以不同形式让新老职工去体验、去感受,加深对‘铁源文化’的认同,成为首矿的厂史厂情宣传基地、形势任务教育基地、多元主题培训基地、企业形象展示基地,也是‘铁源文化’的一张活名片。”王自亭说。
五种精神诠释“铁源文化”
企业文化是发展变化的,对于首钢矿业公司而言,企业文化的创新始终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才能让文化根基扎牢在职工心中。
杏山铁矿下-330米处,水滴顺着岩壁滑落,40余名员工乘坐下矿电梯来到作业面值守。岩壁上,用投影射灯打上的企业文化标语清晰可见。“地下作业见不到太阳,更别说信号传输了,我们通过这种形式让企业文化展示在员工通往作业面的必经之路,形成文化熏陶。”现场负责人说。
用文化影响员工,让员工提升文化。由首矿计控检验中心工控软件开发员马著带领团队完成的地下采矿自动化装备在杏山铁矿投用,实现了“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的目的,塑造了“无人驾驶”精神;水厂铁矿围绕选矿成本分析,将每吨成本降低到百元以内,形成了“百元选厂”精神;大石河铁矿在打造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时,二马产线的党员田大勇带领工人跳进大井清理堵塞淤泥的故事汇聚成“二马攻坚”精神;围绕提升物流运力,运输部组织了一系列铁路大会战,展示了企业运力从“十三五”初到“十三五末”增长80%的“铁路提速”精神;以疫情防控中企业干部职工互帮互助理念,塑造了“住厂为家”精神。
家园文化锻造“铁源文化”
整个迁安矿区居住着首矿公司职工和家属近4万人,与其说在矿山建企业,不如说矿山因企业而变城市。矿区几乎可以解决所有员工的需求,这种闭合式的运营管理模式从建矿延续至今。一家人两代甚至三代都是首矿人的情况众多,家园文化也成为“铁源文化”在生产管理之外的独特诠释。
“只要提前出矿粉,哪怕汗水飘起船”“没厂房露天干,设备不足动手干”“不包不操心,谁包谁操心,层层包下去,大家都操心,操心变黄金”……这是不同时代,首矿公司员工们“以厂为家”的口号,是企业的“家园文化”在基层员工心中最直接的体现。
口号之外,弘扬主旋律,选树标杆员工,可以增进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该企业推进了三支人才队伍建设,打通工匠职业发展的绿色通道,在经营管理、专业技术管理和技能操作三个系列形成“纵向晋升、横向互通”的发展体系,职工无论在哪个系列,都有成长发展的空间。
同时该企业还将典型人物写入职代会报告,制度设计上也坚持“工人一样可以拿高薪”,从职称、津贴等方面向一线倾斜,目前,每年有近20%的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可评聘为主管师以上职务;近30%的职工可享受到薪酬晋升。该企业还实施员工成长积分制,将职工个人积分与薪酬晋升、创优评先及个人职业成长紧密结合,形成长效激励机制,助力企业文化深入人心。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