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中建起村民新家                                               ■企业/供图

        住总集团市政道桥部承建的昌平区、平谷区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目前各项建设已初见成果。一座座整洁的村落民居点缀其间,展现出一幅恬静悠闲的田园风光。住总集团市政道桥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与“美丽乡村建设”融为一体,致力解决百姓实际问题。

        市政道桥部承建的昌平区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第十四标段,包括十三陵镇、延寿镇方圆120平方公里的20个村庄,同时还有平谷区大华山镇第一批美丽乡村建设的9个村庄。施工内容包括道路工程、绿化工程,给水管道、污水管道铺设,LED路灯安装及部分粉刷工程。“两项工程分别于2020年7月、9月开工,工程总造价合计1.45亿元,预计将于今年10月前陆续竣工。”项目党支部书记王保清告诉记者。

        明十三陵的德陵是明朝第十五位皇帝熹宗朱由校和皇后的合葬墓,德陵村多为守陵人的后代。村庄三面环山,200多户民居依山势错落排列。村中央小广场上,一张“影响出行敬请谅解”的施工告示牌非常醒目。

        王保清介绍,以前水泥路面老旧开裂破损严重,刨铣之后进行混凝土面层整理,接着重新铺沥青。目前村中道路基本完成铺油,使用的这种新型材料是乳化沥青,不用加热、渗水性好。同时,为使边界清晰美观,项目还特别增加了青砖马路牙子。施工要深入街巷,有的还要通往半山腰,一直铺到每户家门口,还有一些下水管的走向、暗井开设的地点,都要与各家沟通好。

        美,需下绣花之功、精心装扮,山村更是如此。为村中原本破旧的健身场除去杂草、铺上步道砖,街边小花园浇筑上桌椅,村口的篮球场铣刨后修饰一新,村中路灯在太阳能灯的基础上加装LED灯,还有上水管道、每家门口八字散水等零碎的活儿,都需一一精雕细琢。“像污水井不能对着村民房屋大门,墙根要铺上沥青以防返潮,还有如正在盖房子想在装修后再修上下水管线、边角留出绿化角等这些问题,虽然我们是在农村施工,但在细节上,我们都要提前为村民想到,从而让村民的居住环境更加舒适。”施工人员介绍。

        记者在现场看到,如今的村委会大院修葺一新,500多平方米的院里青砖漫地,院中竖起旗杆,四周砌筑花池,画出停车位、立道牙。

        在德陵村,虽然整个山村面积不大,但却是文物保护重地,不说散落在田间路旁的石牌坊、石桥、石像生,就是村里也有不少古迹老物。施工队杨队长时时提醒施工人员,要注意保护文物。如村中有一段几百米的陵区老围墙,已经做过保护性修复,其中有一扇厚重的木板门和磨损光滑的青石板地基,还有两人合抱粗的梧桐树、槐树下纹路已模糊不清的花岗岩石、石磨,无不记录着岁月的痕迹。项目部制定了文物保护预案,运输材料、施工都要小心防范、严防磕碰。

        穿山越岭、一路向大山深处前进,20分钟后就到了麻峪房村。这是最靠近大山的村庄,原名马圈房子村,因明清时皇家谒陵时寄放牲畜而得名。从半山中最高处的人家到峪底下涓涓流淌的小河,落差有百米。

        住得最高处的刘大妈一家,属于军烈属,儿子开着民宿。即使只有一户村民,项目部也要把自来水管道改造做好。施工中在路边重新挖沟,一锹下去都是石头,费九牛二虎之力挖出100多米长的水沟通向山上,再经过二次加压,清澈的自来水终于送到了刘大妈家里。此外,这段坡道铺路时,山势陡峭,顽石密布,机械上不来,全靠人工运输、压实。路面因是上坡不能太光滑,这段路铺混凝土时候特别划出一道道棱以增加摩擦力。

        平谷区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位于大华山镇,距平谷城区20多公里,属于浅山区,落差大。平谷大桃闻名遐迩,而大华山镇的桃子更是优中之优,围绕大桃而形成的产业链成为重要的收入来源。市政道桥部承建的9个村属于大华山镇第一批改造项目,目前已完成6个村。

        挂甲峪村是其中已经完工的项目,据说杨家将中的杨六郎曾在这卸甲休息而得名。据项目党支部书记彭士红介绍,挂甲峪村已经很美,我们做的是锦上添花的工作,沥青铺路、LED灯改造、井盖升降长平等工作。目前,9个村总计已完成15万平方米铺油、1500盏LED路灯改装,5万平方米绿化,井盖升降长平1600多个。项目整体将于9月底完工。

        如今的挂甲峪村成为新农村的代表,200多户人家全部是二层独栋别墅,依山势一排排整齐排列,统一的坡屋顶、墙体被刷成和谐的黄色系,铁栅栏作围墙,有的爬满盛开的蔷薇花,家家贴着对联,空气中弥漫着花香,再衬着蓝天白云,青山绵绵,犹如一幅世外桃源般的美丽画卷。

        在市政道桥部承建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中,同样的改造施工还在西山口村、仙人洞村、大峪子村、东辛撞村等几十个乡村不断复制着。“通过‘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和‘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的形式,我们充分将亲情、乡情融化在每一个建设改造的细节中,依托每段路、每盏灯、每棵花草树木,实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中国共建的梦想。”项目人员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