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钻研维修新技术,备战冬奥会保障                                    ■企业/供图

        2008 年北京奥运会保障,于海作为班组里的技术骨干第一个报名。 “2008 年奥运会期间,我负责工业大学场站K30停驻公交车的维修保养任务,要想实现‘零故障、零抛锚’的工作目标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北京公交运营保障也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先例。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服务奥运会期间,我们车辆保障小组始终坚持‘问修制、例检制、强检制’,为车辆安全运营上三道保险。保障团队每天都有一名维修人员在公交场站进口,向每位司机询问车辆在运行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一天要重复上百次同样的问题,就是为了获取第一手的车辆信息,及时对车辆故障进行排查,保障车辆正常运营。当车辆开进场站,只要一停车,我们就开始给车辆检查,上第二道保险。做例行检查时,要看车辆轮胎有无异常,发动机和车辆各系统是否有跑气、漏油、滴水等现象,各个传动皮带是否正常工作,车门能否正常开关。总之,每一个细节都要检查到。最关键是强制检查,车辆每天停止运营后,都要按照28项必查项目对涉及行车安全的所有重点部位进行检查,消除隐患,确保车辆安全运营。”谈到 2008 年奥运会保障工作,于海至今都觉得那是他这辈子最大的荣耀。

        “我们负责的车辆虽然数量不多,但是品牌却不少。特别是残奥会保障低地板公交车中,接送运动员的无障碍改装车辆就有大金龙、青年尼奥普兰、厦门金旅等多个品牌。而接送媒体的车辆还有宇通客车,各个厂家的车辆在一些生产工艺上存在差异,甚至同一品牌的关键总成,如发动机,其散热扇叶的型号都不同。每次维修车辆,我们都要把这些细小差别考虑到,选用匹配的配件,这给保障工作带来很多困难。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对所有保障车辆进行统计,列出每一辆车、每一个关键总成所需要的常用备件,提前进行准备。把总成部件分门别类装箱贴标签,注明这些零部件适用于哪一个车型、哪一个关键总成,这样可以提升工作效率。”于海说,“每天我就怕电话响,担心车辆在路上出现故障。‘零故障、零抛锚’就意味着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不能有任何问题。只有等车辆顺利开回场站,我们心中的石头才算落地。”

于海(前排中)跟2008 年奥运保障服务小组同事合影                       ■企业/供图

        于海介绍,奥运保障服务小组维修人员是每天双班倒 24 小时的工作状态,他们坚持了三个多月。保障队员从没有半句抱怨,更没有一丝懈怠,一丝不苟每天重复上百次例行动作。在奥运会举办期间,上千辆服务用车无故障运营,完成了“零故障、零抛锚”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于海经常跟徒弟说:“车辆维修是一项技术含量非常高的工作,要保证车质车安就必须要懂技术、要做到职业。” 于海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新技术学习上,他不仅组织职工积极参加各种新技术培训班,更是经常“淘”些技术资料共同钻研。随着公交车更新换代,大量纯电动车辆投入运营,为尽快掌握维修技术,于海第一个报名参加保修职校新能源换车辆维修培训,每天坚持学习到深夜,啃数据、背线路、看图纸、查原理。他更是不放过每一次跟随厂家维修的机会,拉着徒弟用手机拍摄厂家排除故障的修理过程,回到班组利用下班时间组织职工观看视频,盯紧每一个技术环节,对照车辆实操演练,不断摸索和积累故障判断排除的经验。

        冬奥会的脚步越来越近了,于海说,与 2008 年奥运会服务保障不同,这次他要带领徒弟一同参战,不论是在赛事会场保障的最前线,还是城区运营保障的大后方,他们都将以精湛的车辆维修技术和奉献精神全身心投入,弘扬公交保修人的工匠精神,在冬奥保障赛场上擦亮北京公交服务品牌。

        【冬奥寄语】

        我们是幸运的,出生在这个年代;我们是真的幸运,成为 2008 年一名北京公交战线上的奥运志愿者。当 2022 年冬季奥运圣洁的光环再次降临北京时,全体公交人将携手同心再次踏上服务保障的新征程,用精湛的技术报效国家服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