劲松一区114 号楼启动重建                                          ■记者 张军/摄

        一座上世纪70年代建成,已经被《危险房屋鉴定标准》认定为需要拆除重建的项目已经进入启动重建流程。

        劲松一区114号楼作为试点轻质预制板的建筑项目,最初使用年限被确定为40年左右,如今这座楼内住着66户居民。

        不到30厘米的外墙板厚度让这里即便安装一个空调室外机的支架都要小心谨慎,而建筑内部更是基础设施损坏严重,楼体已多处破损、墙皮开裂脱落、室内漏水严重、居住安全堪忧。由于轻质预制板无法进行外套式或圈梁构造柱抗震加固,该楼也是小区内唯一没有进行加固改造的建筑。

        2020年7月1日,北京市住建委、北京市规自委、北京市发改委、北京市财政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危旧楼房改建试点工作的意见》即178号文,为项目改造提供了政策依据。随后,北京建工集团确定了将劲松一区114号危楼作为改造试点项目,并组织下属产权单位建工五建集团积极与属地街道、社会资本方和居民代表进行了多轮沟通,讨论制订了危改试点方案、改建设计方案、施工方案、居民动员工作方案,在上述工作基础上进行经济测算,制订了资金平衡方案,最终汇总编制了《项目实施方案》上报朝阳区住建委,于去年9月经朝阳区区长办公会审议通过。

        该项目并非本市首个原址拆除重建项目,但相比之前的项目,114号楼项目采用“四个一点”的全新出资原则,即政府、产权单位、居民、社会机构四方主体各出一点的方式筹集资金,其中市级资金和区级资金按照1:1.2的比例注入改造工程,按照原建筑面积每平方米有5786元补贴;社会资本愿景集团出资500万元,未来获得一定年限的地下空间运营使用权;66户居民共出资400万元,其中包括缴纳现有经费之外的不足部分,该项目建成后将为每户居民新增面积,新增面积按照同地段、同品质普通商品住房价格的70%补足费用,平均每户约6万元左右;建工五建集团作为产权单位承担成本600多万元。通过这种四方共担的方式实现资金来源覆盖项目成本,确保项目资金平衡。

        在设计方面,建工集团依托自有设计中心的优势,紧密围绕着住户需求、施工要求、设计规范要求,最大程度优化设计方案。114号楼原有的户型卫生间最小面积仅有1.23平方米,不满足《住宅设计规范》的要求,且使用极不方便。新户型设计方案根据国家标准规定,居民厨房、卫浴面积均适当增加,卫生间使用面积均大于2.50平方米,厨房使用面积大于4.0平方米。

        目前114号楼没有电梯,且一层不满足大寒日两小时日照要求。拆除重建后采用电梯实现平层入户,通过合理合规调整高度满足一层日照要求,同时不影响北侧医院日照需求,在解决居民的居住安全隐患的同时实现“宜居”。

        改建后楼体为地上6层,地下1层,总建筑面积由3988.78平方米增加至5228.2平方米,地上面积增加10%左右,平均每户增加7.2平方米,同时增加的地下一层产权归街道办事处所有,主要为物业管理用房、文化活动场站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目前,114号楼项目在朝阳区政府、朝阳区建委、劲松街道办事处领导和支持下,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