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调试机器人应用系统 ■记者 董一鸣/摄
在安川首钢机器人有限公司智能机器人调试车间,一组组大块头的机械手臂运动自如,工程部组装调试科长张明拿着机器人试校盒研究,把每个指令都输入机器人系统,“任何工作都需要潜下心来、踏踏实实,否则想干出成绩是不可能的。”张明说。
张明从事机器人应用系统组装调试工作已有17年,他带领团队通过在机器人涂胶系统中增加激光视觉跟踪和自动装配系统,对机器人精度校准、修正,最终将机器人运行精度控制在0.2毫米以内,满足了安装的精度要求,进一步提升了我国机器人应用的技术水平。在机器人铝材焊接方面,他带领团队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推动了铝材焊接技术发展和汽车轻量化进程。他还在非汽车领域的机器人应用系统组装调试方面也有所突破。
广汽本田为推进汽车零部件国产化率,决定在国内生产汽车四门两盖。安川首钢承接了广汽本田公司的四门两盖机器人压模、搬运生产线的设计制造和安装调试项目,该项目前后车门需要采用间接点焊技术,点焊后只允许在门内侧留有点焊痕迹,且门外面板上不能有任何电流灼伤、压力过大造成的物理变形。
“这项要求非常高,以前这个生产环节在国外才能完成。”张明为了争口气,他夜以继日钻研测试,通过调整机器人技术参数、焊接电流、伺服点焊钳压力和焊接参数,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仅用10天就完成了调试任务,得到客户高度评价。该项目的成功进一步提升了企业影响力,拓展了新的机器人应用市场,也开辟了汽车四门两盖生产环节的国产化道路,提高了汽车国产化率。
张明攻克了机器人手臂在焊接、激光切割、搬运等不同生产项目中的一道道难关,技术成果在宝马、广汽本田、蒙牛等多家知名企业中应用,解决了机器人手臂在组装调试过程中的各种技术问题。他和团队改变了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离不开外国专家的情况。
2008年,安川首钢首条机器人生产线出口韩国,张明和团队一起赴韩国进行机器人生产线安装、调试工作。当设备进入最后的调试阶段,一台机器人突然报警,正常的生产工作被打断,现场包括德国、韩国的专家排查了3个多小时仍没有进展。张明得知后迅速前往现场,一边询问故障现象,一边进行故障排查,仅用30分钟就查出了问题,并很快将问题处理完毕,机器人又恢复了正常运行,生产线也恢复正常。德国和韩国专家们纷纷竖起大拇指,称赞张明的高超技术。“他们维修人员一直跟着我们,我们安装调试,他们就请教问题,现在印度、墨西哥等国家都有我们的项目。”张明说。
经过众多项目的历练,张明已成为“大拿”。张明说:“我在这里扎根,在这里成长,在这里见证了中国工业机器人不断发展壮大。这些年我努力做到精益求精,做好每一个项目。我希望把技术经验传承下去,培养越来越多的技术人才。”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