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获悉,国家速滑馆是最早提出使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的冬奥场馆。国家速滑馆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宋家峰介绍,按照绿色、环保、创新、可持续等原则,综合考虑奥运保障及赛后运营等因素,国家速滑馆公司在与北京冬奥组委、国际奥委会制冰专家讨论中,最早提出使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的技术建议。

        在北京冬奥组委、北京市重大项目办支持下,多次组织院士、知名大学教授、制冷协会专家等多方反复论证,国家速滑馆确定选择了多功能、全冰面设计方案并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建成后的国家速滑馆拥有全世界最大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的多功能全冰面,也是全球首个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的冬奥速度滑冰场馆。专家提出,国家速滑馆使用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系统,在国际上有很强的示范性和引领作用,具有显著的节能环保意义。

        国家速滑馆冰面面积近12000平方米,通过分模块控制单元,可根据不同项目分区域、分标准进行制冰。既能满足冬奥会速度滑冰比赛使用要求,还可根据不同冰上项目对冰面的使用需求分区域制冰。目前,已在制冰系统的集成设计、冰板结构设计两个最关键的设计方案上取得实用新型专利。

        国家速滑馆制冰系统设计负责人马进介绍,“冰丝带”选用了环保型和可持续型最好的冷媒——二氧化碳制冷剂,其ODP(破坏臭氧层潜能值)为0,GWP(全球变暖潜能值)为1,无色无味,不助燃,不可燃,是环保型和可持续性最好的冷媒之一。与常规制冷剂相比,可提升能效20%以上。经分析,采用二氧化碳制冷有把握实现冰表面温差不超过0.5摄氏度,利于运动员创造好成绩。

        施工单位北京城建亚泰制冰联合体负责人李燕敏介绍,制冰工艺管道设计压力高,均采用无缝不锈钢管,尤其是冰板内的制冷排管采用了单根40-50米长的无缝不锈长钢盘,其施工工艺环节多,国内并无先例。为确保冰板制冰效果均匀,施工中要求严格控制管道的位置、标高及混凝土的表面平整度,在项目自行检测的同时,引入了第三方检测团队进行管道三维激光扫描及混凝土平整度检测,为项目施工提供了极大校准考核和保证。最终,8574道焊口全部完成焊接。17厘米的完整混凝土地面,水平高差控制在4毫米左右。

        国家速滑馆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宋家峰介绍,国家速滑馆现有的场地条件除满足一般综合性体育场馆功能外,还考虑内场可以全部制冰覆盖,形成一个无阻碍的12000平方米的冰面。国家速滑馆比赛区包括三条400米速度滑冰比赛道、一条速滑比赛练习道、一块60×30米多功能冰场(短道速滑模式)、一块61×31米多功能冰场(冰球与花样滑冰模式)以及一块活动冰场,能同时满足举办滑冰、冰壶、冰球等多项赛事及大众进行冰上活动的多功能需求。赛后可接待超过2000名市民同时开展冰球、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壶等冰上运动,也为赛后的商业演出预留了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