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带徒”活动定期开展内部业务交流                                     ■企业/供图

        “师傅请喝茶……”1月19日,在公交集团保修分公司车身保修厂内,北京市劳动模范赵凯仑及创新工作室4名经验丰富的技师职工接过保修车间青工徒弟送上的香茶。车身保修厂工会、共青团组织联合举办的拜师学艺仪式在严肃的气氛中进行。

        近年来,车身保修厂在人才培养实践中,充分发挥创新工作室高技能人才优势,采取定向培养、角色换位和岗位培训三种方式,深入开展“师带徒”活动,已有10余名青年技术人员成长为生产一线班组长和项目主修人。有效地促进了不同岗位青年技术职工的成长成才。

        定向培养,为重要岗位青工吃小灶。厂工会聘请北京市劳动模范赵凯仑、王新楠等经验丰富、有较高水平和知名度的保修技师担任师傅,在车间保修班组重要技术岗位选拔素质较高、基础较好的青年作为培养对象,采取双向选择,定向培养。这些技术专家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丰富的阅历和娴熟的业务技能传授给青年,使青年尽快缩短“磨合”期,实现新老交替。

        角色换位,加速青年岗位成才。针对发动机、电器线路故障排查解决等关键维修技术环节,采取AB角转换形式,师傅做A角,干主要工作,徒弟做B角,当助手。这种方法适用于有一定独立工作能力的徒弟。通过师傅传帮带,一个项目做完,徒弟能够举一反三,独立开展工作。在同性质的另一个项目或课题中,让徒弟做A角,师傅做B角,把青年推上前台,师傅在旁进行指导,保驾护航,快速提升青年技术创新能力。

        岗位培训,以老带新、以新带新。根据师徒的岗位需求及专业侧重等要求,深入细致地制定培训计划及个人学习计划。定期开展内部业务交流,以解决生产难题为目的、以提高操作技能为目的专项培训,充分发挥“创新工作室”孵化器、练兵场的作用,引领青年职工练就过硬本领,增强创新能力。以“传帮带”“五小”等活动与创新工作进行深度融合,依托创新工作室、搭建创新平台等,激发青年员工创新、创造能力,为创新队伍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与智力保障。

        “师带徒”活动调动了广大青年职工学知识、钻业务、练本领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了企业专业技能人才成长“动力引擎”,实现青年员工自身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