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控旗下燕东微电子公司晶圆生产车间                          ■记者 周宇杰/摄

        雄安新区一处建设工地内,施工人员点击手机APP下单,北京建工集团自主研发的混凝土生产销售系统随即确认生产,运输司机手机接到电子单据前往指定位置装载混凝土后运抵工地,车辆全过程通过卫星信号和视频时时回传,像送外卖一样生产销售混凝土已成为现实。

        回到北京,北京电控集团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将围绕协同推动南京中电熊猫平板显示公司、成都中电熊猫显示公司整合,在半导体显示、智慧物联等领域开展合作科技攻关,让曾经受制于国外的技术在“国家队”之间合作中得到解决。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针对产业薄弱环节,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

        近五年来,市国资委系统在北京十大高精尖产业领域均有分布,初步形成了新能源智能汽车、半导体显示、集成电路制造等优势产业,并布局大数据、智能装备、新一代健康诊疗、机器人等新兴产业。仅2019年,市管企业研发费用投入达到351.25亿元,同比增长13.24%。

        顶层设计  为企业提供“源动力”

        如今国内许多半导体芯片、生物医药实验室都用上了来自北京化工集团自主研发的新型净化手套,即便是生产手套的厂房也被要求洁净程度达到手术室标准,堪比生产集成电路的厂房。

        小手套代表了市管企业创新发展的缩影。无论是小产品,还是大产业,政策的扶持与引领都是创新驱动的源头和保障。

        “十三五”时期,市国资委系统坚持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和《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围绕顶层设计,统筹全系统科技创新。

        市国资委出台的《推动市属国有企业加快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精尖产业的若干措施》中明确研发团队及重要贡献人员可按照一定比例分享科技成果在京转化转让净收益;《市管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办法》则明确企业承担科技创新任务、引进科研团队及高技术人才等方面产生的成本费用,可在工资总额核算中予以适当考虑,近两年来,为14家市管企业专项批复工资总额7.04亿元;《北京市市属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将研发投入、科技成果转化等情况纳入市管企业负责人2018年-2020年任期经营业绩考核,同时对于研发投入超过市管企业平均水平且超过全国国有企业行业平均水平以上部分,经认定可视同利润考核。

        政策落地见效的同时,市国资委还建立市管企业科技创新与高精尖产业项目储备库,打造科技创新的“源动力”。仅2019年共入库项目329个,涉及总投资约634.8亿元。而40余亿元的国资预算资金,也第一时间投放支持北京电控高端集成电路装备研发及产业化、北汽集团BJ40民用越野车及纯电动乘用车等科技成果转化和高精尖产业项目。

        同时,市国资委打破国企“工资帽”限制,推动科技型企业开展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先后批复15家企业试点,涵盖限制性股票、股票期权等多种形式,累计超过1500名科技领军人才和核心技术骨干享受到技术创新带来的红利。

        顶层引导的市场化创新体制机制带来的是产业创新成果亮相。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完成的“面向移动应用的高分辨率柔性可弯折AMOLED显示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项目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这是北京市首次设立特等奖对企业创新成果进行表彰。

        科技创新  为企业装上“新引擎”

        凌晨三点,手持北斗移动终端查询脚下管线信息,当前埋地管网图像立刻传输到头戴AR眼镜的北京燃气集团工人眼前,智能检修穿戴设备让维修管线不再是“盲人摸象”,大幅提升了北京城市燃气管网智慧运营水平。

        实体经济中,企业创新相比科学家的原始创新聚焦“0到1”的进步有所不同,需要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围绕自身实际,聚焦主责主业,找准自身在产业链条的定位,解决实用性和有效性两大关键问题,将信息科技创新手段与实体产业相结合,推动科技创新成为助推企业发展的“新引擎”。

        借助北斗开展工作的同时,市管企业也参与到北斗项目的建设中。2020年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开通,由首钢北冶公司研发的磁屏蔽材料和装置随“北斗”卫星在太空中稳定运行。

        卫星联通地面精准作业,都基于5G信号的支持。去年国庆阅兵上,北京移动用5G网络实现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庆大典5G+4K超高清视频直播,5G信号不仅覆盖了长安街,还实现了五环内室外连续覆盖以及部分重点区域室内覆盖。

        创新始于产业升级,更要推动传统业务提效。北京城建集团将信息化理念植入劳动竞赛这一传统工作中,该企业下属建筑总承包部利用自主研发的信息系统,将全国10个地区88个项目经理部同一时间聚合到一个平台发布竞赛指令,并对竞赛中的数据进行读取分析,形成报告,为企业复工复产提供客观数据。

        海淀区大运村,由京能集团投资建设的立体停车设施采用了先进的站内一体化管控和远程云平台监控功能,将光伏电站、储能电站和充电站数据接入云平台,结合外界气象、实时环境、负荷控制等数据,提升综合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用能成本。

        首创集团则将智慧运营应用到企业的光年城项目,项目中的电子警察系统可实现对路口机动车闯红灯、逆行、压线等交通违法行为的自动抓拍、记录、传输和处理,而区域内的纯电动无人驾驶巴士,将实现运行路径规划、标识标线识别与响应、信号灯和前方车辆识别与响应、障碍物和行人识别与响应、车辆高精定位。

        合作创新  为企业扩大“朋友圈”

        2020年12月,北投集团与中交集团围绕台湖演艺小镇建设工作,推动现状工业用地向科技演艺、文化艺术、创意研发产业转型发展。

        北京市委十二届十五次全会指出,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挥大企业领头羊作用。

        落实全会精神,合作创新是重要抓手。“2020年央企·京企混改项目联合推介会”上,来自在京中央企业、北京市地方企业共83个混合所有制改革项目发布,项目涉及金额超过600亿元,项目涵盖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信息技术。

        坚持合作让市管企业的“朋友圈”越来越大。而聚焦中央企业、中关村企业等高端圈层,也让企业的科技创新有了技术、管理、资金、市场等多重保障。

        近年来,市国资委联合有关部门召开了多次聚焦高精尖产业发展的合作大会,积极推动央企高精尖产业项目落地北京。北控集团、京投公司、京城机电等企业重点围绕5G、北斗导航、轨道交通、氢能利用等领域,与国家电网、中国中车、航天科工、中国联通等央企开展对接合作。

        目前,市管企业本身为高新技术企业或与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超过1000户,首钢基金、北工投、京国瑞等基金以不同形式参与了高精尖产业投资。与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形成了北方华创、匠芯电池、中关村集成电路设计园公司等一批高新技术混合所有制企业。

        北京奶牛中心和华智生物联合开发建立自主可控的奶牛育种芯片技术体系,提升我国奶牛育种自主创新能力,解决国内芯片技术和材料“卡脖子”问题;华夏银行与深交所的战略合作聚焦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探索金融合作服务实体经济的创新模式,为“内循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金融支撑。

        刚刚举行的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颁奖仪式上,14家市管企业主持或参与的28个成果获奖,其中多项技术成果凝聚了合作创新的力量。北京地铁公司、北京市轨道交通公司、北京城建集团等联合北京交通大学、广州地铁集团等行业企业研究的《城市轨道交通能馈式牵引供电关键技术及应用》获技术发明二等奖;北京金隅集团联合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的《都市水泥低环境负荷设计与制备关键技术及应用》获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市管企业始终走在创新发展的康庄大道上,也必将在这条道路上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