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们正在将建筑材料运往施工现场 ■记者 董一鸣/摄
12月12日上午,雄安站西广场上,被喻为雄安站“两只眼睛”的雄安站站体配套综合商业项目主体结构全面封顶。
没水、没电、没道路……这是北京城建集团土木工程总承包部负责的雄安站站体配套综合商业项目起初最直观的特点。走在施工现场,负责施工组织的北京城建五公司项目经理丁卫强眉头紧锁。只能依靠两台黄色的发电机日夜不停的运转给项目施工现场提供稳定的电力;每天仅工人和管理人员就要喝掉100桶的饮水机桶装水。
别看整个工程两个四角楼的单体总建筑面积6.1万平方米,但是其中涉及了混凝土、钢结构、劲性钢结构、曲面屋顶、异型天井等多种建筑形式。“我们企业刚刚结束了小汤山医院建设后,便来到了雄安高铁站,大家都称我们是‘刚别小汤山,再战四角楼’。”丁卫强苦笑着说。
对项目副经理李勇而言,财务出身的他如今每天的工作就是协调对外联络事宜。他说:“我们的运输道路全部在别人的施工范围内,除了两个楼,可以说是‘0’场地。”什么时间可以走?哪条路要断路了?找哪家施工单位沟通?如何给业主打报告?……每天繁杂的工作让李勇焦头烂额。
走进施工现场,从首层到顶层,一排排密入竹林的盘扣脚手架几乎挡住了阳光,中间的突出平台上,三十多名工人在工程机械的配合下正在对钢结构部分进行安装;顶层的作业面上,钢屋面的预埋件已经全部完成,如同一颗颗竹笋露出了银白色的头;弧形屋面上,三四名工人正在铺设保温垫。“每一道工序都只能用紧张来形容,我们现场50多名管理人员和1400多名工人真的是一分钟都停不下来。”丁卫强说。
今年7月20日,丁卫强来到现场,干了快三十年工程的他被眼前的没水、没电、没路的条件惊呆了。那时正值雨季,现场没有市政管线,为了尽快抽走基坑的存水,项目在基坑旁边修建了一个围坝,先用水泵往外抽到水坝里靠太阳晒,随着雨量增大,项目只能找到1公里外的泄洪沟,并从基坑开始每隔一段挖一个坑,再用水泵接力将水抽到沟里。曾经在基坑内设置几个降水井,再联通市政管线的简单工作,竟然在这里变为让项目最头疼的事。
而现场没有堆料的场地,项目只能租用7台吊车严阵以待。“来什么料就立刻往坑里的作业面吊,人和车都24小时在现场,除了上厕所之外,车厢就成了司机们的家。”丁卫强说。
由于现场没有地方做饭,工人和管理人员的餐食全部从5公里以外的驻地做好后送到现场,“我们安排了两个人专门负责这些事,毕竟后勤保障不到位,活儿也没法干。”李勇说。
让丁卫强记忆最深的还是项目结构形式的高低跨,由于建筑设计寓意为“雄安高铁站的眼睛”,在结构部分出现了“上宽下窄”的结构造型,需要对基础进行重新处理。那时现场根本找不到能够撑起出挑结构的材料,项目通过当地政府了解到70公里外的容城县有拆除工程,项目调集专人到70公里外收集废弃的砖渣,再拉回到现场进行基础填垫,3天2晚,400多车的砖渣倒入坑内才保证了主体结构的稳固和安全。
如今最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对丁卫强而言,目前的工作就是全力让外立面亮相。来到建筑一层的北侧,幕墙的外立面材料已经陆续到场,丁卫强叮嘱带班管理人员仔细检查幕墙安装的龙骨结构,确保安装质量,一定要按照要求在年底实现外观亮相。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