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史波涛

  “工艺在创新,传承在延续,作为非遗技艺北京花茶拼配工艺第七代传承人,我有责任坚守匠心,守护一份老手艺,也有义务将自己的经验和技艺传递给年轻一辈。”首农食品集团京华茶业高级评茶师楼国柱说。他从事茶行业31年,致力于“北京花茶拼配工艺”的传承与创新,研发的20余款产品在国内外产品质量评比活动中荣获特别金奖、金奖。在京华茶业党总支的高度重视与积极推动下,他积极向团队成员传授技艺,先后有十多名团队成员跻身市级、国家级技能大赛,获得“优秀技术能手”称号。楼国柱也荣获北京老字号工匠、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荣誉。2024年,楼国柱成功入选享受市政府技师特殊津贴人员名单。

  传承北京花茶拼配工艺

  楼国柱1993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先后在茶叶品种研究所、茶叶质检机构、大型茶叶企业从事茶叶专业工作。借助自身技术优势及多年评茶的工作经验,他系统研究北京茶行业的现状和“京华”品牌历史,分析失传已久的小叶花茶“珠兰打底,徽坯苏窨”的独特技艺,并深入原料产区考察,在充分调研基础上,严格控制原料质量,逐步恢复了“京华小叶花茶”的制作工艺。

  “很多人都喝过花茶,但鲜有人知道花茶拼配工艺。茶作为农副产品,因气候、年份、采摘时间等不同,同样的原料其品质也并不相同。同时,加工人员的制茶技术也影响着茶叶品质。为保证茶叶品质稳定,拼配工艺也就由此产生。”楼国柱介绍说。

  楼国柱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根据茶叶的产区、品质、香味等特色,通过精湛独特的技术工艺,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加工拼配。这项工作看似简单,却需要学习掌握很多有关茶的知识。比如,花茶拼配工艺师不仅要会识茶、喝茶、品茶,还要懂制茶工艺,能够细致地区分不同茶叶的品质特点,才能合理拼配“设计”出一款满足老百姓口味的花茶。

  时至今日,虽然科技手段日渐发达,茶叶拼配的检测技术更加先进,但拼配技艺仍是决定茶叶品质的关键因素。“我当初学习花茶拼配工艺时,师傅也只是教授方法,更多的还是要靠自己不断地实践和领悟,所以学习花茶拼配工艺没有捷径,没有秘方,更没有固定的配方,经验和技艺才是北京花茶拼配工艺的精髓。”楼国柱说。

  花茶创新彰显青春时尚

  “在原京华号茶的基础上,为适应百姓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我们陆续开发出京华16号袋茶、京华18号袋茶,进行号茶产品的升级开发,在延续经典配方与口味的基础上提升品质。”楼国柱说。京华茶业始终秉承“守正创新”的产品理念,坚守工匠精神。“虽然近两年茉莉花茶原料价格持续上涨,但为了留住老百姓最钟爱的那口儿京华茶叶特有的‘京味茶香’,公司不惜成本,坚持采用福建高山茶坯作为京华号茶的原料,确保‘色正、汤清、香高、味浓’的特色,突出京华老北京茉莉花茶的特点。同时,在产品价格上,京华坚持走亲民路线,卖‘老百姓喝得起的放心茶’。”

  除了经典号茶的延续更迭,在京华茶业公司“北京茉莉花茶拼配工艺”非遗项目传承人的带领下,研发团队深入挖掘茉莉花茶非遗技艺的核心精髓,精心选料,匠心制作,开发了公司首款“大师茶”——“京华茉莉尚臻”,并在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举办的“两展一节茶叶产品推选活动”中荣膺“特别金奖”。

  消费市场持续变化,跨界联名等新“玩法”使竞争愈发激烈。产品研发团队紧盯技术前沿,结合市场需求,在产品形式上不断创新,推出三角包原叶茶“茉莉飘雪”、京华×首旅联名款“北京有礼”系列伴手礼,京华×京工联名款“永定和绣茶手礼”等产品,传统茶与潮流风并存,让老北京茉莉花茶在新时代彰显青春色彩、时尚态度。

  培养人才传承工匠精神

  “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室,培养专业的技术骨干团队。”楼国柱每年带领团队深入福建、浙江、安徽、四川、云南等茶区实地察看茶叶采收、加工情况,以便充分掌握花茶原料品质的情况。同时,他每年组织一线员工开展茶叶专业知识培训,帮助员工提升茶叶知识理论水平和审评技能。

  2015年以来,京华茶业公司连续九年组织员工参加“北京市职业技能大赛暨北京商业服务业技能大赛”,累计开展专题培训、实操练习百余场。先后有数十名员工跻身总决赛,获得北京市“优秀技术能手”称号,逐步建成专业技能过硬、职业操守高尚的茶行业人才“摇篮”。

  近年来,京华茶业党总支依托北京茶叶博物馆这一文化载体,积极推动茶文化传播,践行企业社会责任。楼国柱投身公司搭建的各类传统文化教育及公益讲堂、传统艺术演出等平台,接待海内外茶文化爱好者千余人次,在弘扬中国茶文化的同时,进一步宣传了公司的非遗项目。“坚持走出去,通过非遗进社区,普及茶叶知识,解答饮茶疑惑,展示传统技艺,打造美好‘茶意’生活。”楼国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