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咫尺千里》剧照 ■记者 董一鸣/摄
“青绿一卷开首篇,咫尺千里锦山川。沐雨经霜人心暖,昭昭文脉传千年。”伴随着故宫国宝文物《游春图》的命运起伏,古代、民国与现代三个时空的历史风云,跨越千年的文脉传承与家国情怀,都被巧妙编织在了中国评剧院新创大戏《咫尺千里》当中。这部评剧新篇自在京首演后,其新颖的题材、深刻的立意、动人的唱腔、精湛的表演,深深吸引住了台下的观众。
2024年7月,随着北京中轴线的申遗成功,“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这一理念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副会长孔培培心中生根发芽,成为她创作《咫尺千里》的初衷。在查阅大量有关文物的资料,包括《我在故宫修文物》之类的纪录片的过程中,隋代展子虔的名作《游春图》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戏剧性经历,吸引了孔培培的目光。
“《游春图》在近代的经历也具有很强的戏剧性。解放前夕,北京著名文化人士张伯驹为了避免此画流落国外,不惜典屋借贷将此画购买收藏。新中国成立后,分文不取捐给故宫。今天故宫的文物修复师们,秉承着严谨虔诚的工匠精神对这幅千年佳作进行修复,终于使得文物焕新颜。”作为《咫尺千里》编剧,孔培培围绕文化传承联合中国评剧院,以《游春图》为线索,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讲述一段关于文物守护与文脉传承的动人故事。
《咫尺千里》全剧以隋代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为引子,巧妙串联起现代故宫文物修复师、民国文化人士张伯驹夫妇及隋代书画家展子虔三个不同时空、跨越千年的人物与故事。而无论时空如何转换,始终围绕《游春图》、围绕文脉传承这个戏剧题旨展开,万变不离其宗。在孔培培看来,这种“穿越”打破了传统戏曲的题材界限,又与戏曲时空高度自由的美学精神非常契合,在尊重传统的同时,赋予作品新的生命力和时代感,可以为当代观众提供更多的艺术想象空间和审美体验。
评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重要剧种,以其通俗易懂、亲切动人的特点深受广大观众喜爱。评剧的表演风格质朴自然,唱腔优美流畅,剧情多反映民间生活和社会现实,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时代精神。面对这样一个全新的题材,无论对于中国评剧艺术家,还是首次进行剧本创作的孔培培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为此,孔培培在前期创作阶段阅读参考了大量与文物修复有关的书籍,积极与故宫的文物修复专家合作,确保剧中涉及的专业技术内容准确无误;中国评剧院剧组主创主演们前往故宫采风,亲身体验古画修复的过程和工艺,以便更好塑造人物、表现情感,不断让整个创作越来越成熟。
大型原创评剧《咫尺千里》是中国评剧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新时代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一次成功探索,更是对评剧艺术传承与发展的一次有力推动。北京演艺集团副总经理董宁表示,大型原创评剧《咫尺千里》作品选题好,紧扣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主题鲜明,视角独特,具有极强的北京地缘特色和时代特征,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当代思维的发展创新。全剧倾注了剧院、主创们的智慧和心血,坚持原创精耕,将对现实题材创作的思考与实践、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融入舞台故事的讲述,力求展现评剧艺术独树一帜的魅力和特色,为中国评剧院进一步打开市场、扩大年轻受众群体进行深入的探索与积极的尝试。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