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低合金耐蚀钢系列钢种研制及应用成套技术

        首钢集团有限公司参与研发

        首钢集团有限公司技术研究院与北京科技大学强强联合,成立了高品质耐蚀钢研发及腐蚀控制联合实验室,坚持以创新引领,对低合金耐蚀钢腐蚀机理及配套焊接、涂装应用技术进行攻关,突破了美国和日本等国对耐蚀钢的传统设计理念,建立了硬质夹杂物和微纳米阴极相诱发腐蚀起源理论,发现了微纳米蚀坑微环境腐蚀新机理,国际首创了基于提高腐蚀性能的利用Nb、Sb、Ca、RE等微量元素进行夹杂物软化和微纳米组织调控的技术,研制了系列钢种及配套技术。首钢耐蚀钢迎来多个第一,并应用于建筑、桥梁、集装箱、船舶、海上风电等领域,实现了我国低合金耐蚀钢升级换代、重大工程示范和产业化。


        新能源汽车整车综合控制关键技术与应用

        北汽集团所属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参与研发

        该项目创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能源商用车整车综合控制技术体系,核心关键技术已推广应用到乘用车,实现了我国新能源汽车整车综合控制系统的自主可控,打破了燃油汽车电控系统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局面,对提升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推动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北京高精尖产业,也是中国汽车产业能否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路径。整车综合控制系统作为新能源汽车“三大”核心部件之一,是新能源汽车的“大脑”和整车设计的灵魂,对汽车总体性能具有重要影响。然而,燃油汽车的整车电控系统长期被国外垄断,是中国成为汽车强国之路上的一个掣肘。基于此,新能源汽车整车综合控制系统的技术突破显得尤为重要。

        城市轨道交通能馈式牵引供电关键技术及应用

        京投公司所属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参与研发

        项目组针对传统牵引供电系统存在直流网压波动大、功率因数低、列车制动能量浪费等问题展开研究,在国内首次提出“能馈式”牵引供电技术,突破应用方案制定、载荷均衡、环流抑制、系统保护等多项关键技术难题,于2013年率先在北京地铁10号线成功实现中压能馈系统的正线应用,彻底解决了多年来一直困扰轨道交通发展的列车再生制动能量利用难题,取得显著的节能效果,开创了中压能馈从理论走向工程应用的新纪元。之后,中压能馈技术在北京14号线、6号线、7号线等多条线路推广应用,并通过北京的窗口示范作用,迅速辐射到全国,对行业发展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项目组共同出版了城轨牵引供电领域首部学术专著《能馈式牵引供电原理及其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应用》,加速了新技术传播与推广。能馈牵引供电技术及方案,被纳入国家标准,成为行业标配,是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具有开创性的重大自主创新。该技术对于节约能源,降低运营成本,减少碳排放,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轨交通可持续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面向移动应用的高分辨率柔性可弯折AMOLED显示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北京电控所属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都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参与研发

        柔性显示是显示技术的重要趋势之一,当前在市场上崭露头角的折叠屏手机,便是柔性AMOLED技术的一个代表性应用。然而目前全球能够真正量产折叠手机的厂商却屈指可数,折叠显示屏作为其重要核心器件,对耐弯折性能、高分辨率设计、工艺集成等技术方面提出了极高要求。面向移动应用的高分辨率柔性可弯折AMOLED显示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突破了只有更薄集成结构才能实现小半径折叠的限制,设计出针对外折的AMOLED产品多膜层结构,实现了曲率半径5mm条件下20万次弯折。同时,BOE(京东方)研发的新型有机发光器件结构,使柔性屏效率提升5%,寿命提升180%。

        在柔性显示领域,BOE(京东方)通过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GGRB新型子像素排布方式,绿子像素数量是红蓝子像素数量的2倍,排列方式能够实现同间距子像素内发光材料占比更大,可有效避免烧屏问题,该技术在像素密度更大的高分辨率产品方面具有领先优势。


        都市水泥低环境负荷设计与制备关键技术及应用

        北京金隅所属北京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北京金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金隅红树林环保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北京金隅北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参与研发

        通过大幅度降低天然原燃料用量、大比例利用城市废弃物替代原燃料、超洁净治理窑尾氮氧化物、多维度检测与控制工艺流程,制备低环境负荷、高性能水泥,是引领我国水泥及相关烧结行业绿色发展、转型升级极其重要和有效的技术路线。该项技术是金隅集团“产学研”紧密合作的成果,集团所属北京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省级工程中心及重点实验室等众多科技创新平台,承建的“固废资源化利用与节能建材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北京市属国企中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由两院院士领衔的具有雄厚实力的技术专家团队,先后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等重大项目100余项,获得授权专利600余项,荣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励30余项,先后解决了城市废物水泥矿物体系优化、原燃料替代、污染减排、生产全流程环境负荷监测控制等系列技术难题。

        目前,金隅集团已形成了都市型水泥低环境负荷设计与制备的成套技术,成功探索出了一条都市水泥绿色转型之路。

        中药注射剂和有毒中药的安全性评价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同仁堂集团所属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参与研发

        该项研究于2015年启动,依托同仁堂研究院科研平台开展药物的系统安全性评价研究,为药物提供了临床服用周期、服用量、安全性监测预警、服用禁忌的安全提示,进而规范药物的安全使用、保证患者的利益。更为关键的是,建立了具有特色的中药安全性评价方法和产品风险控制技术体系,提升了中药安全性,既有效地回应了社会对于中药的关切,又巩固提升了中药在消费者中的认知度。此次获得市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一方面是项目本身的社会关注度和科研含金量使然,另一方面也是企业重视科研的成果。

        高性能隔震建筑系列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京投公司参与研发

        “地铁上盖”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开发、实现城市集约用地的有效手段,可高效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缓解城市土地资源日趋紧张的局面,同时又能够密切联系轨道交通与上盖物业,是未来城市集约发展的必然趋势。“地铁上盖”建筑的特征是在大规模的单体地铁车库建筑上修建若干高层建筑,由于其功能的特殊性,需要实现“上部建筑无损伤、下部车库建筑损伤可控、多座上部建筑免碰撞和震后变形可复位”的四大抗震性能目标,设计难度很高。针对上述难题,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与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共同提出了地铁上盖层间隔震建筑多目标一体化设计方法,构建了面向目标的精细化设计控制体系,实现了四大抗震性能目标,为地铁上盖的建设实施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中低速磁浮交通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

        京投公司所属北京磁浮交通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天路时代电气设备有限责任公司参与研发

        项目组自2000年开始,通过两条试验线、四代试验车的持续攻关,攻克车辆、线路、信号、供电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研制系列产品和装备,建成了国际上首条A型车、大编组的磁浮运营示范线——北京市中低速磁浮交通运营示范线(S1线),授权专利93项,在编国家标准1项,发布行业、地方、团体等标准46项。该项目在五方面为我国中低速磁浮交通产业乃至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领域发展开创新河:研制成功国际首列A型运行平稳可靠的中低速磁浮列车,填补了我国中大运量磁浮列车的空白;攻克热轧成型F形钢轨等轨道系列技术,大幅降低了轨排的造价,首创了中低速磁浮交通线路轨道设计、制造、施工等全套技术;首创了基于对称交叉感应环线的移动闭塞磁浮列车运行控制(MATC)系统,总体技术指标达到磁浮行业国际先进水平;创新了适合磁浮交通的侧向受流方式,彻底解决了传统轨道交通的杂散电流问题,创造性提出系统综合接地方法,解决了感应电泄放、车轨电位隔离、跨步电压安全等问题;建设了北京S1运营线示范线,掌握了系统集成技术。

        新能源汽车网联大数据平台关键技术及国家监管体系建设

        北汽集团所属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参与研发

        作为平台从0到1的开拓者,北汽新能源工程研究院副院长尹颖感触颇多。大数据是新能源汽车数字化变革、智能网联发展的基础,最初几年,尹颖和团队就像拓荒者一样,从数据传输到平台搭建,从企标到地标再到国标,一项一项去攻克。2015年,随着平台接入车辆的不断增加,每天的数据量增加上百G,平台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传统数据技术已经不能满足需要。车联网技术部部长张友焕带领开发团队进驻INTEL大数据实验中心,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技术预研。从数据结构设计、分析算法转换、接口调整到应用兼容测试、性能测试等进行了一系列开发验证,为平台向分布式技术架构转换打下了坚实基础,网联平台由此突破了原有架构的规模限制,实现了功性能的颠覆性升级。大数据平台构建了汽车连接世界的“桥梁和纽带”,同时车辆信息安全问题凸显。尹颖组织各专业进行安全分析,在听取各系统安全方案后,指出车联网要从整体安全考虑,要跨平台、跨专业协同联动,纵深防御,进而形成了以平台、T-BOX、车内网关为核心的“三重信息安全防火墙”的技术理念。

        北京油鸡新品种培育与产业升级关键技术研发应用

        首农食品集团所属北京百年栗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参与研发

        北京油鸡又名“中华宫廷黄鸡”,是中国地方鸡种的优秀代表,但在生产性能、均匀度上仍有需要改进的技术难题。作为项目参与研发单位,首农食品集团所属百年栗园公司开展了长达十二年的科技研发,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成立北京油鸡研究院,构建院企合作平台,致力于北京油鸡选育和开发。此次获奖项目围绕高效保种、育种和产业升级关键技术开展了深入研究与应用论证,深度解析了北京油鸡相关分子调控机制,构建了北京油鸡保种和选育核心技术体系,育成了3个国审新品种,在保持北京油鸡基本外貌特征和肉蛋品质基础上,蛋鸡产蛋量、肉鸡饲料转化效率显著提高,构建了新品种养殖关键技术体系,成功破题并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目前,新品种已推广至全国22个省、市,结合新技术应用,累计实现直接效益5.2亿元,间接效益30.4亿元。


        超大城市燃气管网风险监测与管控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北控集团所属北京市燃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参与研发

        为提升超大城市燃气管网风险监测及管控能力,北京燃气集团联合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等单位组建项目组,在国内开展超大城市燃气管网风险监测与管控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针对超大城市燃气管网面临的“数据粗泛”“评估散浅”“管控孤缺”等技术难题进行攻关,形成了系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炉排式垃圾焚烧炉用耐火材料技术集成与产业化制备

        北京金隅所属通达耐火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参与研发

        项目分析了炉排式垃圾焚烧炉耐材损毁机理,开展炉墙结构创新、关键部位用高性能耐火材料研发、湿法喷涂工艺研究、砖型标准化以及技术集成等相关工作,为焚烧炉年处理生活垃圾3300万吨提供了技术保障,推动我国垃圾焚烧技术向稳定、成熟、长寿化发展,同时也实现了低值矿物资源和工业固废的高值化利用,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高纯净铸造高温合金母合金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研究

        首钢集团所属北京北冶功能材料有限公司研发

        认识到高温合金纯净度控制技术的复杂性、系统性,北京北冶功能材料有限公司对内部人力资源整合和挖潜,把设备、工艺、生产等相关技术力量组合在一起,万众一心,攻坚克难。促成了项目的高水平完成,取得了突出的创新成果。开发了超低氧、氮、硫的成套控制技术,通过调整不同合金元素的熔化顺序,解决了富氧、氮合金元素去除气体难的技术难题。在国内首次采取真空造渣脱硫工艺技术,改变了真空感应炉不能脱硫的设备现状。

        高混杂建筑废弃物全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

        首钢集团所属首钢环境产业有限公司、北京首钢资源综合利用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参与研发

        项目团队自2011年以来开展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及再生产品应用技术的研发,形成了适合国内建筑垃圾的处理技术。同时将视野转向国外,与韩国多家建筑垃圾处理企业结为合作伙伴关系。项目团队通过鏖战,形成一条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形成核心技术、适合国内建筑垃圾处理的工艺路线,对国内建筑垃圾处理行业及再生建材制品的开发领域具有深远影响。

        数控机床结合面特性及整机性能分析关键技术与应用

        京城机电所属北京机电院机床有限公司、北京第二机床厂有限公司参与研发

        该项目是隶属于科技重大专项课题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的子课题,通过建立数控机床整机模型,研究数控机床典型结合面的刚体接触、弹性接触及多刚体的特性和数字计算方法,探索机床结构各类运动导轨接触表面的静、动态刚度及阻尼特性,形成数控机床产品性能分析的建模方法,持续不断增强机床加工的稳定性与效率,更好地为汽车、飞机、精密制造等各行各业提供优质“母机”。

        复杂环境砂卵石地层单层导洞大直径中桩暗挖车站关键技术及应用

        京投公司所属北京城市快轨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参与研发

        该项目形成了一套砂卵石地层洞内大直径中桩暗挖车站施工技术,为暗挖车站止水施工创造了条件。研究提出了一种富水卵石地层中暗挖车站止水施工方法,首次研发了适用于狭小空间内的智能测控多功能钢管柱安装机,高精度的实现了钢管柱自动定位及安装。提出了桩基及桩周土体对柱端固结约束作用、不同直径中柱嵌入桩基础最小长度的分析方法。

        大直径盾构隧道扩挖地铁车站成套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北京建工所属北京市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京投公司所属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政路桥股份有限公司参与研发

        通过课题研究和地铁将台站、高家园站基于大直径盾构隧道扩挖地铁车站的成功实施,首创“基于大直径盾构隧道扩挖地铁车站”的方法,形成了“大直径盾构隧道扩挖地铁车站”成套关键技术,实现了复杂环境条件下地铁车站设计理念和建造技术的重大突破。

        超低能耗建筑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参与研发

        本项目在住建部科技计划、科技部国际合作计划和北京市墙材基金等课题支持下,以明确超低能耗建筑能耗目标和提升建筑整体性能为主线,开展“指标体系研究-关键技术研发-工程实践应用”全链条技术攻关,提出适用我国的超低能耗建筑定义和指标体系,在计算工具、施工工艺、部品设备研发等方面取得多项创新突破,实现建筑能耗比现有节能标准再降低50%-80%。

        电动汽车高性能一体化电驱动总成的关键技术与产业化

        北汽集团所属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研发

        北汽新能源开发的一体化电驱动总成产品,紧紧围绕产品力以及用户体验进行技术创新,将整车控制器(VCU)、电机控制器(MCU)、车载充电机(OBC)、高低压电源转换(DCDC)、高压配电以及驱动电机、减速器等进行高度集成。项目成功突破了新能源汽车的行业关键技术壁垒,使得北汽新能源公司掌握了电驱动总成关键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

        移动式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开发及在地铁安全测量中的应用

        北京城建所属北京城建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参与研发

        项目组攻坚克难,研制了面向地铁结构形面精准变化检测的全波形高分辨率激光雷达、点云质量增强与智能化处理软件以及地铁高精度测量装备,解决了地铁安全测量“测全、测准、测快”的难题。发明了地铁隧道等设施结构形面变化状态智能识别方法,突破复杂环境下点云精度增强、结构形面精细表征和病害智能识别关键技术,变化检测精度达毫米级、病害识别率95%、内业效率提高5-10倍,项目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冷拌沥青混合料路面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北京建工所属北京市政路桥正达道路科技有限公司参与研发

        自2008年起,北京建工市政路桥集团连续投入5400万元对“乳化沥青冷再生关键技术研究”“高黏高弹改性沥青应力吸收层技术”等13个科研项目开展研究,不断加大绿色环保型道路材料的研发和推广力度,目前已具备冷拌、常温、温拌、热拌全系列特种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的生产能力,其中冷拌沥青混合料的生产和应用更是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几十年来,经过一代代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沥青路面材料从160-170℃“热拌”,到110-120℃“温拌”,再到60-80℃“低温温拌”,一步步朝着高效、环保、节能方向迈进。10年前,温拌沥青路面技术趋于成熟,在北京大量应用。今天,性能更加优异的-20-40℃自然环境温度下完全“冷拌”沥青技术被成功突破。

        超大规模轨道交通路网运输组织协同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

        京投公司所属北京轨道交通路网管理有限公司参与研发

        项目组经过前期讨论,选定两大研究方向,即准确感知超大网络下客流动态以及通过全网协同保障运营和控制风险,并依托“十二五”国家支撑计划等课题开展理论研究和技术攻关。项目组开展多轮会商、几十次现场调研以及上百次技术论证,通过多源异构的轨道交通AFC系统设备协同,搭建起AFC监视中心和票卡自动检测装置,并以京津冀一卡通互联互通工程和轨道指挥中心二期运营组织生产平台等为依托进行验证,解决了多技术支撑条件下的客流精准感知、成网条件下运输组织仿真和能力评估以及全网协同限流,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大规模路网运输组织协同整套技术。

        沥青路面快速、低排放养护技术及应用

        北京建工所属北京市政路桥管理养护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市政路桥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参与研发

        针对超大型城市沥青路面快速、低排放的养护难题,历经10余年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养护集团参与完成的《沥青路面快速、低排放养护技术及应用》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液态乳品质提升及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

        首农食品集团所属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参与研发

        三元食品公司针对业态乳制品品质技术提升课题,组织专业团队开展研究,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研究从原料乳到加工等环节影响液态乳品质的关键因素,构建了巴氏杀菌乳和UHT乳品质评价及质量安全控制体系。通过技术集成与示范,实现巴氏杀菌乳及UHT乳提质增效的目标,相继开发采用陶瓷膜过滤除菌的“ESL鲜牛奶”、更多保留活性营养物质的“72℃鲜牛奶”、更易消化吸收的“A2-β酪蛋白牛奶”等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高品质牛奶,有效提升巴氏杀菌乳及高温灭菌乳营养和风味品质。

        奶牛绿色高效养殖与功能乳制品开发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

        北京首农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奶牛中心、北京首农畜牧发展有限公司、北京三元集团畜牧兽医总站联合研发

        该项目由首农食品集团及旗下三元食品、北京奶牛中心、首农畜牧、三元集团畜牧兽医总站共同完成。项目围绕国家奶业振兴战略,重点在良种培育、高效养殖、生态环保、功能乳制品开发等方面开展科技攻关,建立综合性奶牛分子育种技术体系,保障了我国种牛安全,摆脱了对国外种源的依赖。功能性乳制品开发,满足特定人群对差异化产品需求,提高国民健康水平、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同时为首都重大活动提供了乳制品供应保障。

        基于超级网络和移动互联的综合交通运行监测体系重构技术及应用

        北京城建所属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参与研发

        针对交通领域主体众多、应用难以集成、数据不能共享、业务无法协同等长期困扰的问题,北京市通过持续整合交通行业数据和应用,初步构建了交通运行监测协调体系。项目团队经多年理论研究、技术攻关和应用实践,创立了面向协同运行感知服务的综合交通复杂超级网络构建技术,提出了统筹全社会资源的综合交通运行精准感知体系构建方法及关键技术,攻克了基于综合交通网络特性的复合运行特征多维提取与多元复用技术,构建了基于超级网络和移动互联的综合交通运行监测服务平台及新型业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