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村镇兴业南路5、11号棚改定向安置房项目现场                        ■记者 谢峰/摄

        从地铁4号线大兴黄村西站向西约800米,一片住宅拔地而起,这里是北京建工路桥集团施工的大兴区黄村镇兴业南路5、11号棚改定向安置房项目(一期)。在项目经理胡永忠看来,住宅工程对于施工组织和管理的要求更高,特别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如何围绕成本、效率等方面尽可能地挖掘潜力,是项目团队面临的问题。由此,项目团队通过诸多巧思妙想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施工难题,保证了工程顺利推进。

        在跃出地面不久的施工现场,预制楼板躺在运输车上等待起吊就位。在作业区域,工人们正在进行定位操作。该工程共计使用了6台塔吊。由于场地有限,项目团队将塔吊基础与建筑主体结构底板合二为一。胡永忠说:“由于这两种混凝土标号一致,我们在钢筋布置上进行了优化,实现了两种结构的完美结合。这样一来减少了两次基础作业,同时塔吊不会覆盖办公区,省去了安全防护的投入,调整后的塔吊基础成本仅为原投入的40%。”

        在进行地下施工时,整个结构的顶板厚度达到了45厘米,胡永忠说:“未来将有超过2米的覆土压在顶板上,一条市政道路也将穿过这里,顶板必须扛起所有的重量。”为此,项目团队将整个现场分为16个区域,进行分片浇筑,其中最大面积达到1400平方米。

        开始施工前,项目团队将每个区域的浇筑量、浇筑方式、供应时间都进行了精确计算。比如对于1400平方米的区域,项目团队采用3台天泵进行浇筑,确保1天之内完成所有浇筑任务,不影响周边居民生活和休息。而针对不同大小的区域,项目团队因地制宜,采取天泵与地泵组合浇筑、地泵组合浇筑等方式,确保每一次浇筑都能按照规定施工时间完成,并做到连续不间断。

        在项目部办公区和生活区,项目团队布置了一套循环水系统,并将施工时积攒的地下水和雨水进行收集和沉淀,注入消防水池,再通过系统将这些水作为消防和降尘用水。整个项目除了饮用水、洗澡水使用市政水源之外,其他水源都来自这些二次利用的再生水,仅此一项便可节省近百万元。

        此外,项目团队还在现场配备了智慧电箱,工人长时间离开宿舍期间,系统自动切断电源。如果有班组临时需要用电,可以通过遥控器随时启动电器设备,实现用电管理的无人值守。

        目前,该项目已经全面进入地上主体结构施工,预计明年3月底实现所有建筑主体结构封顶,同时内部装修工作也将于春节后全面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