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钢集团“蝉翼钢”生产车间                                            ■企业/供图

        8月14日,首钢集团党委副书记、职工董事、新闻发言人胡雄光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首钢集团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钢铁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培育新兴产业,积极布局未来产业,用创新“利刃”挺进新质生产力“主战场”,主要做法可以概括为“问路、引路、闯路”三个关键词。

         问路——找准“一引领两融合”

        始建于1919年的首钢集团,是我国钢铁工业的缩影、工业企业改革的一面旗帜。党的十八大以来,首钢集团以改革创新“投石问路”,以科技创新“转型突围”,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学技术奖23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被授予“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专利创新极强企业”等称号。

        首钢集团推进技术创新一直是进行时状态,明确提出“推动技术创新成为首钢第一竞争力,以技术创新为引领,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深度融合、与商业模式创新深度融合,以技术创新带动全面创新,加快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首钢场景”,即“一引领两融合”,这是首钢集团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和实践路径。

        创新量变带来发展质变,“十四五”前三年,首钢集团取得建厂百年以来最好经营业绩,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创历史最好水平,汽车板、镀锡板、电工钢三大战略产品市场占有率稳居国内前三。今年一季度实现“开门红”,上半年营业收入、利润等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双过半”。

         引路——坚持技术创新“C位”部署

        胡雄光表示,首钢集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依靠技术创新引路,运用科技创新、数字化赋能和绿色发展三大“利器”,锻造核心竞争优势,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力量。

        首钢集团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做原创技术策源地,加大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研发力度,填补国内空白,在解决产业链、供应链“卡脖子”“掉链子”问题上贡献首钢力量。例如,首钢集团研发的高温合金材料应用于“两机”专项等重大领域重点项目,助力我国自主研制的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首台样机成功总装下线;研发的直径仅为0.01毫米的“蚕丝钢”,解决了国产燃烧器行业基础材料关键技术瓶颈。

        首钢集团面向产业结构调整新需求,打造细分市场“金刚钻”。国家七个新兴战略性产业所需新一代材料离不开钢铁,为首钢创造了新需求。首钢攻克一批极高强度、极耐腐蚀、极端温度、极限规格等新材料技术难题,研发的极薄规格“蝉翼钢”应用于5G基站设备、新能源汽车电池中枢平衡器等高端电子产品领域;研发的新能源电工钢解决了低损耗、高转速、高扭矩“不可能三角”难题,目前国内每3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搭载“首钢芯”。

        首钢集团面向领域新需求,积极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氢能源被誉为“21世纪终极能源”,但制氢、输氢、储氢对于材料的要求,很多是从0到1,首钢成功开发输氢管线钢并实现批量生产,应用于国内首条掺氢高压输气管道工程。

         闯路——瞄准未来产业新赛道

        胡雄光表示,首钢园区以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落实产业规划,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和首都城市发展,积极落实“大力发展高精尖产业若干措施”“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要求,提出“打造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首钢高地、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首钢支点”的战略目标,倾力打造科幻、人工智能、Web3.0、航空航天“1+3+X”新质生产力产业体系,推动高端产业要素加速集聚。

        截至目前,首钢园区整体入园企业831家,注册资本超过750亿元,其中创新型科技企业412家;高新、专精特新、瞪羚企业等企业资质超过150项。首钢园里每天都在“科技上新”“面貌焕新”。同时,产业集聚带来了消费活力,自2020年5月园区开放以来,累计举办各类活动700余场,入园客流量累计突破2100万人次。

        下一步,首钢集团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把握新质生产力要求,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一引领两融合”取得成效,真正将“创新力”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为首都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