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增旺在工作中 ■企业/供图
大家对他的评价是“技术好、人缘好、值得依靠的老大哥”,他是一名从机械专业到高压电专业的跨界能手……他就是北京地铁供电分公司运检师高增旺,也是供电分公司第一名高级技师、“高增旺创新工作室”领军人。
不断转型 自学成才的跨界能手
上世纪80年代末,20岁出头的高增旺先是在一家纺织厂当机修工,随后又到汽车制造厂历练。在他的职业生涯起步阶段,基本上都是与机械打交道。为让自己适应技术革新的发展浪潮,高增旺经常向老师傅请教问题。老师傅也被这名好学的小伙子打动,为他推荐了电工专业老师,高增旺自己也购买了许多书籍,一边学习一边向变电站的老师傅求教,考下了低压电工本、高压电工本。
持之以恒的积累,让高增旺在2007年终于迎来了自己理想的工作。见到北京地铁供电分公司正在广撒“英雄帖”,他毅然决然地报名应聘。“当时,应聘包括理论考试、面试、实操等环节,在这几项评分中,我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高增旺回忆起那段时光。优异的入职成绩也让他直接入围即将开通的首都机场线临时计表组,负责这条“国门第一线”供电设备的检修工作。从2008年到2013年,6年的夜班作业让他对供电设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那时候高师傅经常利用操作机会学习设备里的构造,他还弄了小本,记录故障时间、原因、处置方式等,真的非常用心。”第四维修项目部党支部书记皮彦松当时还是项目部工程师,对高增旺的学习精神印象深刻。
“六边形战士” 小库房展现大智慧
2018年,为了增强供电设备自主维修和创新能力,供电分公司开始筹备建设创新工作室,作为曾经机场线供电专业的第一名技师,这名“理论基础、业务水平、实操能力、工作经验、研发创新、培训能力”俱佳的“六边形战士”当之无愧成为领军人。
工作室建立之初,一切从零开始,场地、设备、人员等困难接踵而至。那个时候,他走遍项目部具备选址的地点,最终工作室设定在香江北路车辆段一间40平米左右的库房中,一批改造淘汰的设备都被他变废为宝。“我路过段区内的废品区时候,经常会寻找废旧的继电器,因为这些虽然看似已经报废,但是经我处理一下后还是能够派上用场的。”在高增旺的试验台备件区会看到多种重焕新生的继电器,这些都为他的研发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
T30电源模块,是用在牵引供电750伏开关柜220伏转24伏的控制电源,确保着750伏开关、保护装置正常合分和保护功能正常实现,如果出现故障就无法对接触轨可靠供电,影响列车运营。该模块采购周期长且价格昂贵,一旦出现故障,后续更换维保较为复杂。针对此问题,高增旺决定对该模块进行拆解,研究能否自主修复。拆解后,他对里面的8块集成电路板逐一测试,每块板子上100多个电子元件和上千种逻辑关系在试验台的放大镜和测试仪下,逐步呈现出故障点,历经两个月时间研究,第一个T30电源模块完成自主修复。经过反复实践,有效缩短了维修周期,目前维修一个T30电源模块仅需一天时间。截至目前,工作室已修复12台,节省费用40余万元。
除此之外,“高增旺创新工作室”还进行了15号线750伏保护装置网口改串口、制作再生制动综合模拟设备、750伏设备加装限制去联跳装置等工作。再生制动综合模拟设备,通过故障模拟在线查找,实现了随时模拟、精准锁定的效果,有效解决了再生制动装置停运后故障查找周期长、精准性差的问题,单位故障处理时间由两三天缩减至一个小时,大幅提高了故障处理效率。15号线750伏保护装置网口改串口,解决了备件停产,无备件可用的困局,节省维保采购费用200余万元。
高“徒”出“高徒” 成绩是最好的印证
由于日常供电设备均处于运行状态,员工没有很多机会真正操作或进行故障查找,只有停运后才有短暂的时间进行操作。为解决这个问题,高增旺在仿真设备上设置故障让学员看现象,引导学员分析问题,并实际动手解决,既提高了培训效果又增强了互动趣味性。在“理论+实操”的双向指导下,年轻员工处置技能得到大幅提升。徒弟刘海接到亦庄线750伏保护装置通讯接口出现故障后,带着工作室研制出的新接口装置到现场支援维修,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经常夜班执班的李鑫哲利用白天休息时间向高增旺请教业务问题,并通过工作室设备提前为夜间要替换的保护装置录入程序做好测试,实现了曾经一个夜班最多只能换2个装置到如今更换6个装置的跨越。年轻的爱徒牛立强成为项目部第二名技师。牛立强还创新性的为单向导通柜增加遥控操作机构,实现单导柜作业可在变电站远程控制,大幅提高了日常巡检及应急处置效率。如今,牛立强正协助绍兴地铁对运行维护做技术支持。
高“徒”们不仅局限于这几人,工作室先后对副岗升主岗、中、高级工晋级、技术比赛的人员进行培训。近几年共有18人通过了公司级主岗资格认证,19人取得中级工职业资格证书,25人取得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2人取得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共计3人次参加第十八、十九届北京市工业与信息职业技能大赛,先后获得第四名、第六名和第二名的成绩,高“徒”中已是频出“高徒”。
高增旺一直记得,自己还学徒的时候,就爱听京剧大师马连良的戏。一边听戏一边琢磨,为什么同样一出戏,马连良却能相较他人能够演绎得入木三分。这给了他启发,维修工作和京剧如出一辙,只要用心钻研,就没有干不好的事情。如今,高增旺也会在遇到难题时,放一段马连良的京剧,找寻着解题的突破口,仿佛自己还是20年前,那个孜孜不倦的年轻人。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