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建线路部线路检查监测室工作人员合影                                 ■企业/供图

        平均年龄30岁,“昼伏夜出”的工作模式,承担京投轨道运营公司3条线路的检查监测工作……这是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投轨道运营公司”)土建线路部一支年轻、充满活力的团队——线路检查监测室。该团队获得“2017-2020年北京市交通行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和“北京市青年安全示范岗”荣誉称号。其“车载式轨道综合检测系统在大兴机场线的应用研究”项目获得第三十五届北京市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该团队于2022年4月荣获“北京市工人先锋号”称号,今年被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

        “我们是‘昼伏夜出’的夜行者。”京投轨道运营公司土建线路部线路检查监测室负责人徐栋说,轨道系统是城市轨道交通最基础,同时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线路检查监测室肩负着燕房线、大兴机场线、19号线轨道系统的设备检查、质量分析,以及重点病害的调查、复核和设备状态评定等重要工作。

         为提质发展装上“助推器”

        夜幕降临,当整个城市华灯初上时,线路检查监测室的工作人员已经抵达岗位,做各项准备工作。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他们等地铁车辆全部回到车辆段后开始作业。经历大约4个小时现场作业,当东方露出鱼肚白的时候,当日的作业也进入收尾阶段。

        该团队运用电客车搭载式轨道动态检测系统、轮轨力动力学响应检测系统,以及轨道快速测量仪、轨道检查仪、双轨探伤仪、轨道智能巡检车、钢轨探伤车等现代化检测监测设备,开展线路轨道状态检测监测;借助专业化定制的智能运维数据分析管理平台,实现多源、异构检测数据交互分析;依托大数据集成分析和专家诊断病害机制,提升了问题定位和病害处置效率。同时,该团队建立起科学的设备状态评定体系,通过不断地摸索和总结,形成了一套适用于时速160公里市域快轨轨道设备的安全、高效的管理模式。

         为创新发展装上“加速器”

        该团队率先采用轨道控精测网技术,对运营线路进行了轨道精测精调工作。在大兴机场线开通前,他们主导完成了大兴机场线全线约80公里线路轨道几何形位的精测精调,仅用20多天就实现了车辆调试时速由120公里提升至160公里,为线路按时开通奠定了基础。

        他们紧密围绕轨道设备维护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开展技术攻关,以及创新和成果转化与应用。其承担的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智能基础设施专题科研项目,以城轨智能基础设施运维平台为主题,结合生产实践,从智能基础设施运维体系建设、状态智能化感知、数据智能化分析、一体化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并提出了智能基础设施运维建设方案和总体目标。该方案为提升城市轨道交通运维数据管理与利用,提高智能检测水平,加强运维管理能力及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参考。该成果荣获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专家论坛组委会颁发的“2022年度轨道专家奖——智能基础设施”奖项。

         为持续发展装上“稳定器”

        为指导和规范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提高轨道铺设、运营养护质量,该团队主持编制了《城市轨道交通无砟轨道精调技术规程》,填补了城市轨道交通设计时速160公里线路的轨道精测精调领域的空白。此外,其骨干成员还参与编制了若干国家和地方行业标准,包括《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站台声学要求和测量方法》《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施检测技术规范》。目前,该团队已获得2项发明专利和3项实用新型专利。

        无论是在新线路的筹备阶段,还是在日常运维生产工作中,京投轨道运营公司线路检查监测室始终不忘初心,齐心协力、攻坚克难,以“提高服务质量,保障运营安全”为宗旨,发扬“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通过实际行动,为城市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贡献。

        “作为一个平均年龄仅30岁的年轻团队,我和同事们还需不断学习和锻炼,持续精进技术,刻苦钻研业务,以更加务实的态度干好本职工作。”徐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