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市生态环境局发布了《2023年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公报》显示,2023年,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持续巩固,大气环境中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连续3年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公报》显示,2023年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为32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分别为3微克/立方米、26微克/立方米和61微克/立方米,连续多年稳定达标。

        2013年以来,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北京市实现了空气质量全面大幅度改善。与2013年相比,全市空气中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大幅下降。其中,公众最关注的PM2.5年均浓度下降了64.2%,与2019年相比,在社会经济活动和扩散条件水平相似的情况下,PM2.5年均浓度下降了23.8%,大气污染治理各项措施环境效益持续释放,空气质量总体保持改善趋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71天,比2013年增加95天,比2019年增加31天,公众的蓝天获得感明显增强。

        2023年,北京市监测5大水系河流共计105条段、长2551.6公里,其中优良水质河长占比7成以上,无劣Ⅴ类河流。与2013年相比,优良水质河长占比增加了21.5个百分点;与2019年相比,增加了16.2个百分点。

        《公报》显示,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为70.8,生态系统质量保持稳定。首都功能核心区、中心城区和平原区EI继续保持良好水平。其中,全市集中建设区生态环境状况良好,绿视率为26.96%。

        北京市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2023年,全市生物多样性调查实地记录73种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群系,2020-2023年累计记录136种,调查记录的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类型持续增加。其中,中心城区记录到23种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通过持续的近自然生态修复和建设,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得到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