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地下打入1米的深度在工程勘察行业被定义为1延米,在北京城建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勘测院”)积累的地勘数据已经达到了650万延米,这个长度甚至超过了赤道的半径,其背后蕴藏的大数据价值正在被逐步开发出来。

        如何让这些数据“活动”起来?勘测院由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马海志带队,汇聚院内多位勘察设计、大数据分析领域技术专家,从2022年1月开始围绕打造城市地质时空大数据管理平台进行课题研究,至今,该课题初步构建起涵盖全国50多个城市、3000多个项目的全国地质大数据库。

        勘测院副总工程师、城市安全研究院党支部书记、院长李世民表示,企业从上世纪50年代北京地铁1号线开始积累了大量纸质版和电子版的轨道交通地质勘察资料,大多存在档案室和电脑上,资料分散,管理和查阅难度大。“我们打造这个平台的初衷是要让企业内部数据资产流动起来,为轨道交通业主单位和相关设计、施工生产服务,构建起勘测院数字化转型的智慧底座。”李世民说。

        进入“城市地质时空大数据管理平台”,可以看到平台分为基础层和应用层。基础层包括勘察外业采集系统、试验室信息化系统、勘察生产管理系统、三维地质建模系统,应用层包含了二维地质信息服务系统、三维地质可视化与数据服务系统、工程勘察质量监管平台、北京轨道交通勘察大数据平台。

        城市安全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朱霞说:“基础层主要是针对信息采集与识别,确保每一处地勘数据准确上传平台。应用层主要聚焦基础层数据在服务城市及轨道交通建设上的具体使用。”

        比如,点击北京轨道交通勘察大数据平台信息,选择地铁10号线莲花桥站,平台自动弹出所有地勘时打孔的位置信息,点击其中一个点位,施工时的位置、孔深、地层名称等信息清晰地标注清楚。“经过搜集统计,我们在全市大约有6万多个地勘钻孔资料,这些数据不仅成为轨道交通建设的重要数据资料,还为后期新建线路提供地质情况信息。”李世民说。

        而打开“三维地质可视化与数据服务系统”,除了具备三维展示功能之外,平台还可以实现虚拟钻孔作业。李世民表示,虚拟钻孔并非是蒙着干,而是基于大量基础数据资源分析,对同一地区、同一地质条件进行模拟,虚拟钻孔确认无误后,实地进行钻孔验证即可,相比1个地铁站需要打40个孔,整体周期需要约20天的传统方式,采用虚拟钻孔后的验证工作基本只需要1天时间即可完成。这项功能可以广泛应用到设计咨询业务领域,提高前期规划设计效率,为后期建设提供准确的地质数据。

        作为北京市轨道交通地质数据最全的单位,勘测院还将服务范围扩大,目前已经在全国50多个城市开展数据应用试点工作,其中南宁轨道交通6号线D标工程是平台应对复杂地质条件的探索。“相比北京市地层以均匀沉积为主,南宁市的地质条件比较复杂,不同地层交错叠加,对地勘数据的准确性要求极高,通过开展大量基础勘探工作,我们已经形成了覆盖标段及周边的地质数据库和地质模型,为工程安全建设提供支持。”朱霞说。

        李世民表示,目前,勘测院正在围绕精准勘测联合中国地质大学进行无损勘察技术和装备研究,并同有关机构围绕大模型植入进行应用场景搭建,为平台后期自主学习和智慧赋能提供更大空间。

        平台具备地质数据管理和地质数据分析能力,形成了面向政府、业主、设计、勘察和施工企业的全方位、一体化数字勘察产品和服务新体系。同时,平台还可以融合无人机倾斜摄影、建构筑物、地下管线、结构设计等BIM模型数据,打造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实景三维模型,为智慧城市、数字中国等建设提供地质时空数字底座。平台可服务于城市建设及安全运营、工程建设规划选址、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灾害防治等重点领域。平台实现了地质勘察数据从采集、处理、建库、存储到应用全链条的应用实践,推动了勘察专业从传统作业模式向数字化作业模式的转变,为工程勘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发挥了示范作用。该项目已累计获得发明专利、技术创新等奖项3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