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建工集团承建的北京城市副中心站枢纽首件公共交通重载型自动扶梯到货验收,进入安装工序。
作为2024年的诸多节点之一,该项工作将为2024年底工程主体结构基本完工提供重要支撑。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枢纽投入使用后,将实现“四网融合”、七线换乘,交通商务功能兼具,成为“轨道上的京津冀”的桥头堡、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活力中心、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建设治理的标杆样板。北京建工集团承担了北京城市副中心站枢纽东咽喉区、铁路车站东入口区域等多项建设施工任务。4年多来,建设团队始终坚持用新质生产力赋能施工建设全过程,不断攻克难题。
打通“卡脖子”的东咽喉
2020年暑期,北京建工集团项目部开始东咽喉8米基坑降方施工。高峰时,40台挖掘机械,300辆运输车辆满负荷施工,确保在短短45天时间内,将施工面积相当于18个足球场的12.5万平方米、相当于半个万寿山的接近60万立方米的渣土开挖清运完毕。
就在同年的11月26日,项目部最后一幅地下连续墙钢筋笼缓缓落下、成功完成吊装,标志着北京城市副中心站枢纽施工01标段的所有地下连续墙施工完毕。地下连续墙施工是打造北京城市副中心站枢纽“超深、超大”空间的第一步施工,是巨型地下空间最重要的外围护结构。项目团队连续鏖战49个昼夜,完成203幅地连墙,总钢筋绑扎13900吨,混凝土浇筑超10万立方米,使用各类机械40余台,投入劳动力600余人,确保了工程进度和履约承诺。
而面对大直径、超重钢管柱的安装挑战,北京建工团队创新项目安全生产及进度的智慧管理,实现信息共享和进度可视化,团队采用“四维一体”的高精度控制方法,确保钢管柱的垂直度精度控制在千分之一以内,为工程推进奠定基础。
同时,项目团队还解决了航空燃油、超高压燃气管线改移的栈桥施工,为东六环交通导改和输油管线改移按计划完工、国内首次1米直径超高压燃气管线的改移提前完工创造了有利条件。2021年9月23日,交通枢纽01标段高压燃气工程顺利验收、通气,比原计划提前7天。
开工最晚同时交付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枢纽施工01标段是整个枢纽工程中唯一被东六环横穿的区域,为此,施工场地划分为一区和二区。二区作为目前全国范围内规模最大的盖挖逆作工程的北京城市副中心站枢纽工程的开工最晚的一个施工区域,其工期按要求与北京城市副中心站枢纽整体工程交竣时间一致。
按照功能规划,二区地下结构是一个局部4层的建筑布局,涵盖了110千伏变电站、220千伏牵引电站、能源中心、垃圾处理站等重要设施。这些设施将是北京城市副中心站枢纽运营时期不可缺少的必要保障支持设施。
二区采用盖挖逆作法施工,先建顶板,再逐层挖土,并施工梁柱、楼板等。北京建工团队以计划完工时间为基准,倒推施工计划,系统确定了工期、劳务、材料和设备的工筹,每一层筏板施工采取平端方式,同步作业高效推进,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枢纽工程率先亮出盖挖逆作顶板的标段。此外,北京建工团队预留了常规出土口,并设钢栈桥直达作业面,施工效率翻倍。在桩柱一体化施工中,北京建工团队采用先插工艺,缩短养护时间,节约工期2个月。
北京建工承建的枢纽工程商务区的主展台区,坐落于整个工程的西部地段,将成为人员流动与换乘的核心节点,同时也是北京城市副中心站枢纽对外展示的关键窗口。施工现场南北跨度长达到46米,采用混凝土与钢结构结合的框架形式,且外部覆盖玻璃幕墙,形态宛如一把张开的巨型雨伞。为确保这一庞大结构体精准安装,项目部采用预制四段渐变钢结构,运用三维信息技术对钢筋和钢结构的位置、走向及其与钢管柱的连接方式进行了多次模拟分析,确保材料尺寸、安装位置、施工工艺等数据的精准性。尽管2024年3月才正式进场,但该团队仅用不到一个月就完成了57根钢结构立柱的安装工作,吊装中最大单体构件达到50吨,每根钢柱的直径更是达到1.4米,创造了北京城市副中心站枢纽钢结构安装的新纪录。
设备安装保通车
今年4月底,北京城市副中心站枢纽施工01标段的首件大型设备——公共交通重载型自动扶梯正式到货验收,开始进场安装。
此次进场的公共交通重载型自动扶梯水平跨度34.57米,提升高度14.66米,垂直高度相当于5层楼高。设备总重量约22吨,单段重量约6.1吨。由于施工现场作业面有限,扶梯水平跨度又长,进场过程中,管理团队对现场运输通道各条线路进行了多次勘探,积极协调调度,保证了扶梯的顺利就位。
与此同时,北京建工项目团队还承担了北京城市副中心站枢纽的主要机电工程。目前在施的城际车站B3层暖通工程,主要为站台区、设备区的防火一体化风管、新风镀锌风管安装,第1、2、3、8站台区暖通管道已经完工。项目部正在全力推进其他站台区的综合支吊架安装,第2站台空调水管安装、B3层国铁站厅区域暖通系统、电扶梯,以及东能源站安装等,向着2024年底工程主体结构基本完工的目标全力进发。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