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力争累计推广超低能耗建筑规模达500万平方米”,这组数据来自《北京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对于北京市每年开复工2亿平方米的建筑市场来说似乎并不算大,但是这500万平方米的增量市场聚焦超低能耗建筑,其规模效应已经凸显,而作为此类建筑最重要的材料——钢结构,其产业发展也迎来了新机遇。

        日前,由北京钢结构行业协会组织的第7期“走进名企名院”品牌系列活动——“走进北京住总集团暨钢结构装配式超低能耗建筑发展研讨会”上,与会从业企业和专家对如何利用钢结构建设超低能耗建筑进行了交流探讨。

        发展超低能耗建筑是降低建筑领域能耗、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超低能耗建筑在大幅降低房屋采暖制冷的能耗需求同时,实现建筑领域节能减排。因超低能耗建筑具有高保温性、高气密性、高舒适度、高隔音性,使得室内环境大幅改善,提升了居住健康水平,提高了人民群众获得感和舒适度。

        《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中提出,加快提升建筑能效水平,推动超低能耗建筑、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北京市建筑节能与建筑材料管理事务中心魏巍表示,超低能耗建筑最突出的优势和特点可以简要概括为“超低”和“健康”。“超低”方面,北京市超低能耗居住建筑与75%节能标准居住建筑相比,供暖需求再降低70%以上,无需市政供暖,冬季室内温度保持在20摄氏度以上。“健康”方面,超低能耗建筑气密性好,可有效降低室外细粉尘、二氧化氮、花粉和霉菌孢子等有害成分向室内扩散;通过极好的保温、被动式门窗、无热桥结构设计、良好的气密性,以及带换热功能的新风系统5个方面来实现控制和调节室内空气的温湿度,达到人体最舒适的温湿度。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推广超低能耗建筑超150万平方米,涵盖幼儿园、中小学校、办公楼、体育馆、商品住宅、公租房、农宅等多种项目类型。

        钢结构建筑能够有效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提高建筑品质和使用效率,还能在建筑过程中大量节约时间和资源。而其施工周期更短,材料后期回收利用率更高等优势,更让其成为超低能耗建筑的重要结构材料。北京建筑节能研究发展中心主任鲍宇清表示,相比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钢结构超低能耗建筑在围护结构相关技术措施上需要关注高效保温、节能窗、热回收新风系统、气密性无热桥、可再生能源利用6个方面,特别是在门窗和墙体缝隙的处理要更加细致,通过更多隔热、隔气技术材料的广泛应用,让钢结构超低能耗建筑品质更优。

        北京住总集团工程总承包部副经理、钢结构公司总经理,北京钢结构行业协会副会长徐显辉表示,除了在住宅领域,装配式钢结构在冷链物流产业冷库建筑等项目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何让能耗更低、保温效果更好,需要行业从业者不断探索。

        北京钢结构行业党支部副书记、协会监事长张义昆表示,钢结构装配式超低能耗建筑是建筑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政府应加大对这种建筑方式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政策优惠和资金支持,同时,加强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推动产业链的完善和发展。此外,还需要加强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对钢结构装配式超低能耗建筑的认识和接受度,促进其在建筑市场的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