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都服装技师正在指导西装制作 ■记者 董一鸣/摄
走进东交民巷一座年代古旧的老楼,这里是北京唯一的国有服装企业红都的总部。作为服装行业的“金字招牌”,红都这个老字号起源于有着百年历史的红帮裁缝,在中国服装发展史上占据着特殊地位。1956年,红都由上海迁京的著名的20家服装企业联合组建而成。“为国人制国服”是红都坚守多年的传统,时至今日,红都仍在为社会各界人士制装。其中“红都中山装制作技艺”和双顺“京式旗袍制作技艺”已被评为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让广大市民能近距离感受中国传统服饰的魅力和文化,前不久,红都在北京南新仓文化休闲街10号仓举办了“翠·影——红都中式美学新主张”艺术展。据悉,该系列服装是由京式旗袍传统制作技艺第五代非遗传承人李燕春设计制作。服装作品以青白色为主调,设计灵感来源于宋词“东风吹柳日初长,雨余芳草斜阳”,寓意生机勃勃。茶白色作为辅助色,与青白色形成和谐对比。织锦缎、纱、蕾丝等面料,加之镶、嵌、绲、盘等旗袍制作传统工艺,让服装实现东方特色面料、传统服饰文化和创新设计的融合,给人一种简约宁静、含蓄内敛之美。
“做一身京式旗袍至少要36处量体,细致到锁骨、肘部,一件手工制作的旗袍,需要半个月至一个月才能完成,做好之后还要多次的修改。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传统手工艺的私人定制服装。”红都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每次制衣,红都的大师都十分严谨。比如京式旗袍在做衣服前,李燕春首先要与顾客沟通,了解穿着场合、喜好,然后选定面料款式、设计式样、确定配饰,再量体裁衣。此后还要经过两三次的试衣,修正肥瘦、长短等。看上去线条简单的旗袍,制作技艺却是相当讲究,扣子、领子等细微处都大有讲头,一点都将就不得,实行一人一版、一人一款的制作过程。
“老字号屹立百年,仍然生机勃发,离不开与时俱进的年轻的心。红都品牌从未停下创新的脚步,每年在产品、营销模式、合作方式与宣传推广方式上都会有创新。”红都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红都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工匠精神为根本,以品牌保护和改革创新为核心,持续健全传承体系,激发创新活力,培育发展动能,使红都走出一条集品牌化、数字化、市场化于一体的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东交民巷红都门店,手工裁制的精美旗袍、挺阔的中山装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讲究的走线、精致的剪裁,一针一线无不体现了红都制衣师傅们的匠心和巧思。“随着市场化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个性化定制。”红都门店工作人员说,红都拥有一支以高级服装技师为核心、中青年技师为骨干的专业设计、制作团队。无论是个人定制还是企业工装定制,红都都是一对一量体裁衣。其中,作为红都“大师工作室”高级工艺师的高黎明,在实行一人一版、一人一款的制作过程中,总结出了“观、记、画、试、查”5字方针,并将一整套量体制装的过程规范化,被誉为“高氏量裁法”。李侃作为“京式旗袍传统技艺”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突破了旗袍的直线裁剪方法,在不失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吸纳了当季时尚界流行的裁剪方法,对旗袍进行设计和裁剪的研发。蔡金昌作为红都中山装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中华传统技艺技能大师,特别擅长中山装制作技艺,是红都中国国服研究室主要成员,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在为中山装的发扬光大作出贡献。
“人才队伍是保障产品质量的关键。在红都发展史上,大国工匠辈出,一代又一代的红都匠人,用传承、坚守与创新,让红都的衣服走进千家万户,深受市民的喜爱。”红都相关负责人表示,红都目前在京有7家店,均分布在东部和南部,结合当前服装行业新需求和品牌新特点,红都正在不断努力。下一步,红都将建立红都数字博物馆,运用数字化技术保存、展示老字号发展史料,以数字化方式集中展示相关丛书、画册、视频,讲好老字号故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