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宾车队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主题活动(资料图)             ■企业/供图

        北京有一个老国企车队,从最初成立时仅有9位老司机,经过68年的发展,如今荣誉墙上挂满了照片;68年的时间里,他们持之以恒就做一件事,而且把这件事做到“无可挑剔”。这就是2023年被评为北京“老字号”企业的首汽集团旗下的国宾车队。他们做了68年的一件事,就是承担了2100余次国家元首、7300余个部长级外交事务的迎来送往,以“零差错、零失误、零事故”的美名,成为“大国外交”的一颗螺丝钉。

         国宾车队“开车要稳”

        1951年新中国外交之路刚刚起步,外事任务繁重,多国领导人访华,驾驶员不够用。在这样的背景下,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亲自圈定“首都汽车公司”成立。随着外交接待车辆保障任务不断增加,1956年1月,国宾车队正式成立,外交礼宾的接力棒,正式交到国宾车队驾驶员手中。

        国宾车队刚刚成立不久,周恩来总理乘坐了国宾车队林树芳开的车。上车之前,秘书为周总理倒了一杯茶,周总理一路看文件没顾上喝。下车前,总理看到茶水滴水未洒,夸赞司机说:“坐林师傅的车,就像坐在沙发上。”这就是“一杯水功夫”的由来。

        回望历史,国宾车队的很多传统得以传承保留,每次接到任务,白天怕影响市民出行,国宾车队就会在午夜进行练习;刹车、拐弯时滴水不洒的“一杯水功夫”,也成为考验驾驶员的一项技术标准。

         国宾车队“人车要精”

        国宾车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依旧不到百人,因为在招募员工时,有着与其他国企截然不同的标准,复转军人是他们主要招募的对象,驾龄满足5年是底线,驾龄15年以上才有可能成为“主力”。除了最基本的优秀驾驶技能,一定程度上还得具备心细如发、观察入微、大局为主、思维敏捷等素质。这增加了队伍“发展壮大”的难度,但也让这支队伍拥有了“行业精英”的素质。

        国宾车队除了驾驶员优中选优,精中选精,车辆的保养更是精到极致。尤其是擦车,外观精细不用多说,每次检查车辆,车队管理者都要戴着白手套擦摸发动机,擦摸之后,白手套要一尘不染。

        很多人会有一个疑问,人坐在车里,又不会坐在发动机里,为什么发动机要一尘不染?原因很简单,擦拭发动机不是目的;目的是要在细致地擦拭发动机时可以检查车辆的隐患与问题,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时至今日,一日三检依旧是国宾车队的日常,汽油、刹车、喇叭每一项都要仔细检查,保证精品车况。在这样近乎严苛的标准下,国宾车队自成立以来,真正做到了任务零差错、服务零失误、行车零事故、机械零故障。

国宾车队车辆                                                      ■记者 夏晖/摄

         国宾车队“服务要细”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国宾车队的王庆海为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开车,这辆专车安装了传真机、电话机、会议桌和视频系统,被称为罗格“流动的办公室”。王庆海发现车窗贴膜颜色较深,降低了车内亮度,影响了罗格看文件,便打破行驶期间车内不开灯的惯例,只要罗格上车,就打开车内灯光。

        安全保卫不是王庆海的主要职责,但他挂在心上。每次他驾车到达奥运比赛场馆时,总会有大批记者簇拥采访。每当这时,王庆海把车停稳后,不急于开门,看到保安人员站好位置、罗格也准备好了,才打开车门;如果罗格正在接电话,便等他挂了电话再开门。有时候,罗格看比赛,随行人员邀请王庆海也去看,王庆海直摆手,严格遵守“人不离车”的规定。王庆海细致入微的服务,深深感动了罗格。罗格离开中国时,特意给王庆海写了一封感谢信,还专门找他合影,在照片上签了名字。之后,成为国宾车队总内训师的王庆海将这些细节带入日常车队训练中,因为他知道,最优质的服务,就是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国宾车队“责任感要强”

        在国宾车队,停车都是一门技术活儿。有台阶就要离台阶远一点,避免乘客下车摔倒;没台阶就要离门近一些。宾客需要走红毯时,车辆前后左右都要对正红毯,尤其是车轮右侧边线,要与红毯对齐,让宾客下车第一脚就能够踩上红毯。开车时,起步不闯、转弯不晃、刹车不点头、行车一条龙、停车一条线等,都是司机倒背如流、身体力行的工作标准。

        严苛的标准、繁多的细节、重要的责任,似乎这些标签不足以说明国宾车队的工作内容,但却可以折射出每个国宾车队驾驶员的自豪感。这份自豪感鼓励着每一位国宾车队驾驶员,只要任务在身,岗位需要,他们就会放下一切,圆满完成一次又一次政治保障,因为这是国宾车队不变的初心。